說起「投票」,深信不少人都會想起一些政治層面上的投票活動。以我土生土長的香港為例,已計有立法會選舉、區議會選舉等;但中學時期的我,只能一聽知之,連投票的權利也沒有,皆因自己未滿十八歲。
然而,對於校內的事務,小弟又豈能袖手旁觀呢?
你們也許聽過大學有學生會、宿舍有宿生會,那麼,中學呢?有人也許會說有「紅社」、「綠社」甚麼的,但對我而言,雖沒有甚麼學社,但有一個學生會,負責為學生提供各式各樣的福利,諸如飯盒加熱、文具售賣等。
但有點可惜的是,自己未曾有「上莊」(成為學生會內閣成員)的念頭,故未能透過學生會的名義為全校學生服務。
儘雖如此,學校每年九月底均安排了一個諮詢大會,供學生聽取學生會內閣的政綱、選委會的質詢,以及提供一個向學生會內閣詢問的機會。
在六年的中學生涯中,我竟由一個對學生會政綱一言不語的學生,變成了一個在諮詢大會「問答環節」中的發問常客。即使自己對於政綱或會有意見數點,但總離不開一點:「試問學生會在文具供應上能夠提供更多選擇?」
但這卻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對於一個尚未踏進社會工作的學生,要養成「投票」這種公民意識成為校方重視的一環。
還曉得以往選舉之前,學生會代表總是會在每天早上的早會中,不是說說候選內閣的政綱,就是呼籲學生投票。
「盡公民責任,九月三十日請投票!」
「利用手上的一票,投給一個願為學生帶來更多福利的學生會內閣!」
縱然自己對「學生會選舉」毫無概念,但自己也願意走出第一步,就是去看看候選內閣的政綱!
沒錯,候選內閣會在投票日前的約兩個星期,在操場的壁報板上刊登政綱,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內閣在未來一個學年內,會安排甚麼活動、校園服務設施(諸如供自攜飯盒的學生在午膳時間內可以加熱飯盒、在學生會會址售賣文具及於雨天免費借用雨傘等),以及與坊間商店的優惠列表。
說到這裡,大家當然想知道小弟選擇理想內閣的「原則」吧?
其實,小弟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選擇一個感覺「良好」的內閣。所謂的「良好」,就是能夠提供符合自己的興趣與期望的活動與服務,例如一年一度的聖誕聯歡與班際球類比賽。
看過政綱、聽過內閣的早會宣傳,在投票日之前還有一場重要的活動:諮詢大會。這個大會一般而言會分成三部分:各內閣會先透過匯報的形式概述未來一年的計劃(而這正是與我們在操場看到的競選政綱沒大分別,只是我們可以親眼看到候選內閣成員罷了),之後便進入選舉委員會的發問環節。委員會的成員,一般會向候選內閣詢問有關活動、福利的詳情,至於其他類型的問題,我也聽過兩三題,但總是與內閣準備材料的時間不足有關。
最後,便是學生向候選內閣發問的時間了。他們所提出的問題相對於委員會而言,往往會牽涉到一些連委員會也想不出、同樣關於活動與學生福利相關的問題。
終於到了投票的這一天了。甫踏進校門的那一刻,我看見到各候選內閣站在校門兩旁,整齊排列好,就是為了呼籲各位要踏進校門的莘莘學子,在這一天前往投票站(說穿了,就是學校禮堂),投他們一票。
為了吸引投票,各內閣成員均各展其謀,除了喊口號外,亦會向學生派發小禮物(可以是文件夾、書籤)、單張等。這些實用的禮物背後,莫非有何用意?
投票時間定於午膳時間,以及下課後。但我們這群「新鮮人」,剛來到這所校園沒多久,加上午膳時間是在課室用膳,即使班主任說「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喔」,也趕不及第一時間前往投票,畢竟一踏進禮堂,身旁還有不少等候投票的鄰班同學,不知道要等多久。
幸好的是,這個「票站」是按學生的級別來分流排隊,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減少輪候時間。但我這次,也需要等候約五分鐘,才能前往投票間進行投票,畢竟前來投票的同學也蠻多的⋯
下午五時過後,禮堂開放予我們進內觀看點票過程。但我打開手冊,才發現今天自己要參加興趣班。「興趣班五時二十分才結束,不知道我能趕及前往禮堂看看結果呢?」放學後嘀咕著的我,本來很想能夠觀看開/點票的整個流程,但沒辦法了,興趣班的出席率要緊,只好硬著頭皮先參與興趣班。
活動結束後,我看看手錶,心裡想著:「沒想到這節課能夠提早五分鐘下課呢⋯」
我第一時間沿樓梯跑下去,赴禮堂。一進內,只見數個學生仍埋頭苦幹點算各級的選票,另有一人則在大黑板上寫下得票數字(包括各內閣的支持票,以及可能出現的廢票)。
當所有點票結算完畢後,我看看那黑板,咦?沒想到自己投下支持的那個候選內閣成功當選了耶!
這次的投票經驗,不僅加深了自己對「選舉」的認識,更在心裡立下了「要盡公民責任」的意志,當自己達到投票的最低年齡門檻後,便會毫不猶疑的成為選民。
這個,就是我在中學時期對於「學生會選舉」所衍生的種種體會與經歷,希望大家會喜歡吧。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