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雖然在對外軍事上常常失利,但在千年前的世界,宋朝時的中國在經濟、科技和文化上的實力,卻足以成為先進大國。那時候的商品經濟和海路上的國際貿易極度繁榮,對貨幣的需求很大。宋代主要用銅錢作為貨幣,以銅、鉛丶錫的合金鑄造,耐磨損,便於流通。宋朝時銅礦產量大,冶煉技術高,足以支持大規模的銅錢鑄造。唐代玄宗時每年鑄錢三十萬貫,宋政府每年鑄造一百萬貫銅錢,在神宗時更有製造五百萬貫的紀錄。
北宋時,在四川地區,為了代替笨重的鐵錢,政府在 1023年印刷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比歐洲早了六百年,宋代的土豪終於可以用銀紙當扇子撥來炫富了;南宋時偏安江南,國土縮小銅産量也少了,便印製大批紙幣代替銅錢的製造,紙幣在社會上更加流通了。
宋代受歡迎的出口貨物有絲綢、瓷器、茶葉和書籍,其實還有銅器和銅錢。宋代時的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的一帶一路),東起日本朝鮮,再經東南亞和印度,西至波斯阿拉伯和非洲東岸。因着國際貿易的興旺,這一帶的國家都需要貨幣來支持經濟發展。但這些國家本身的銅產量不多,鑄錢技術又不行,因着和中國的貿易便漸漸接納宋錢作為本國流通的貨幣。
在北方陸地與宋爭戰的遼國和西夏,和後來的金國,無論官民各種交易,全都使用宋朝貨幣。高麗(韓國)那時有銅礦,但沒有三星等企業,還未夠班玩鑄銅錢這些高科技製造業。因此宋錢成為該半島最流通的貨幣。東南亞各國的商人和中國交易時,更是只收宋錢。日本人喜歡以擁有宋錢的多少來衡量個人財富,他們的政府更直接,在十二世紀後以中國宋錢為該國法定貨幣,可能只差一點就將大宋皇帝當作日本天皇來參拜。結果,中國的銅錢在當時一帶一路區域,成為國際主要流通貨幣。宋錢就是一帶一路中的「美元」。
可是,宋政府雖然每年發行很多銅錢,卻遇到一個麻煩的經濟問題:錢荒。各國來華貿易後,都運走大量宋錢回去使用或貯存,令中國市場上的貨幣供應不足。北宋時的錢荒情況,根據史學家全漢昇的說法和貨幣經濟理論(monetary economics),銅錢在市場上流通減少了,交易不便,購買力下降,百貨不通,經濟轉差,物價便漸跌,最終造成通縮。宋政府唯有每次鑄造更多的銅錢,加大供應量。
到南宋時,貨幣大量流到海外的影響正好相反。政府大量發行紙幣,但纸幣的價值必須要有一定的銅錢作儲備金,濫發紙幣加上作為儲備金的銅錢流出,後果就是令紙幣「折閲」貶值,物價上升,通貨膨脹。
所以在宋朝,政府其實並不想宋錢成為區域性貨幣,並嚴禁銅錢流出海外。可是屢禁不止,國內民生受到一定的影響。有機會談談宋代的「貨幣戰爭」。
ns 15.158.61.4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