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小弟有一位老年的酸民,常常抄襲我的理論或主張,但由於他不識哲學,往往不得要領,只是抄了些字詞或形式,再加鹽加醋,以合理化其陰謀論,就變成啼笑皆非的膠論。近日,他有一帖文說:「哲學是皇帝的知識,不是哲學教師或哲學系學生的知識,哲學系的人,很多讀了也不懂得用。由於涉及機密知識,放在略高的會員閱讀區。」在他扭曲的定義下,哲學成了「神秘」、「機密」而「高級」的知識了。
他的無知故然可笑,但卻也提醒了我一點:從我2014年開始進行神哲學普及工作以人,原來我亦未曾撰文向讀者解釋「哲學的定義」這個大問題。故我決定撰文略談之。本文將從歷史角度,指出哲學是一種反省性的解釋活動。
「哲學的定義」本身就是一哲學問題。哲學之所以難學,是因為各家各派對於「哲學」的定義,所採用的方法論等,皆南轅北轍。為了簡化「哲學的定義」此問題,我們得先討論何為「定義」。
內涵定義和外延定義
一般來說,定義可分成內涵(intensional)定義和外延(extensional)定義。內涵就是列出一物件之語義以解釋之,而外延則是以列出一概念所描述的對象以解釋之。我們日常生活經常用的是內涵定義。例如人問你「你邊位」,你會以你的姓名回答之。可是,我們有時也會用上外延定義。例如人問你「甚麼是香港」?如果你只是列出一堆香港的地理資訊(即其「語義」),似乎卻仍未能具體說明「香港」是甚麼。於是你就會用「香港」這概念的對象去解釋「何為香港」,例如香港的歷史、香港人的語言、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
如果我們採用內涵定義哲學,則會不得要領。哲學之英文Philosophy,源自古希臘語之φιλοσοφία,作「愛智」解;漢字「哲」亦作智慧解,如《書經·皋陶謨》曰:「知人則哲,能官人。」於是我們就發現,從語義上分析哲學之意思很無聊:甚麼是智慧啊?東正教徒會說耶穌的福音書是智慧,城邦異教徒會說他們的「國師」才是智慧,根本各說各話,沒有清晰的定義。於是我們就應將目光放在外廷定義之上:到底哲學活動的對象是甚麼?只要我們知道哲學所言之「智慧」從甚麼對象而來,則可知哲學之定義。
哲學活動的起源:挑戰失效的神話
到底在哲學、科學等一切知識出現之前的,人類是如何認識世界呢?若我們考察人類的上古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各文化皆存在一驚人相似之處:幾乎所有文化都曾經經歷口傳的「神話時代」。
神話時代,就是以神話去解釋世界: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希臘神話、北歐神話、埃及神話、美索不達米亞神話、波斯神話、印度神話、華夏神話、日本神話等,皆有創世之故事。例如華夏神話的盤古開天,希臘神話的蓋亞創造世界等;同時亦有建國之故事,例如埃及神話使法老為拉神之子,日本神話以天孫降臨的故事指出天皇是現形神等。
然而,神話的解釋是「真」的嗎?從今日的角度來看,神話似乎是「假」的。西谷啟治說過,對古人來說,其實沒有「神話」,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下,神話就是他們的科學。只有當科學否定了神話之真確性,出現了研究神話之「神話學」(mythology),「神話」才出現。所以在這意義下,神話是理性反省之結果。
並非所有文化有哲學。亞馬遜森林、剛果森林、巴布亞新幾內亞森林裡的原始部落,如果依然停留於神話時代,而且對神話解釋毫無質疑的話,哲學和科學都不可能出現,因為神話就是他們解釋世界的惟一工具。但當人開始質疑神話之正確性,並且開始思考何為「真確性」之時,哲學就出現了。
西方哲學:源於對知識之關懷
西方哲學始於古希臘,而古希臘哲學始於否定神話對自然之解釋。古希臘哲學關心如何建構外在世界的知識。泰利斯主張萬物由水構成,畢達哥拉斯以數字解釋萬物構成,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論等,巴門尼德認為萬物不變,但赫拉克利特卻主張萬物流變,都否定了神話對自然的解釋。他們純粹思辯的猜想成了西方自然科學的始祖。但嚴格來說,這些前蘇格拉底學派還不算是真正的「哲學家」,因為他們還未有明確提出一套方法論,說明何為真確的知識。
蘇格拉底才是真正提出「真理問題」的第一位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對話的方式尋問真理,探討何為知識,以及如何建構知識;這正是哲學的分科知識論之始。蘇格拉底本身沒有提出答案;提出答案的是借用蘇格拉底的角色創作眾多對話錄的柏拉圖。柏拉圖首先提出知識是證明真實之信念(justified true belief);但我們可以進一步問,何為「真實」?「真實性」之問題並非自然科學能回答的。前蘇格拉底學派關心的宇宙起源問題,都可以用經驗觀察證立或否定,但真實性這概念卻不可見。這就是說,自然科學無法處理有形(physical)存有以外之事;於是形而上學(metaphysics)就誕生了。柏拉圖認為真實性由不可見而抽象之「共相」(form)所決定。共相就如同模具,具體事物則猶如倒模出來的餅乾。例如世上有無限多個大小、形狀、顏色各異的狗,但牠們皆之所以為「狗」,是因為他們共享「狗」的共相。然而,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卻認為共相之存在無法被證明;他認為「狗」之抽象概念是我們看見眾多具體的狗隻因而歸納得出的結果。故此,對亞里士多德來說,形(material)與相(form)乃密不可分。
從上可見,西方哲學所反省之對象,乃源於「何為知識」之知識論問題,此問題又延伸出「何為真理」之形而上學問題。這就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型態。但這並不代表西方哲學等同「反宗教」、「反信仰」。當後來基督信仰傳入歐洲,與希臘哲學結合時,希臘哲學的方法論馬上成為神學的附庸,直到啟蒙運動以後才再次分家。
漢邦哲學:始於對人倫之關懷
然而,相比起西方哲學,漢文化圈關心人倫與社會政治多於自然。神話不僅有解釋自然的一面,也有解釋社會秩序的一面。從部落時代到古代王朝,領袖亦會以神話去合理化自己的權威以及社會階級秩序。華夏傳疑時代的五帝,包括黃帝、顓頊、嚳、堯、舜,都被稱之為有德的賢君。如果我們假定五帝傳說也算是神話,則華夏神話是一套解釋權威與制度的「德治神話」:王有德,故可以為王。制度達德,故有此制度。
但德治神話解釋很早就受到挑戰。夏自禹起,帝位世襲,君王不必有德;夏桀殘暴,於是商湯伐桀,建商朝,又世襲。商紂無道,於是周武滅紂,建周朝,又世襲。為了維持社會穩定,防止又出現被武力推翻之事,周朝建立宗法與禮樂制度,去維護統治之正當性。但進入春秋戰國,這一套制度早已不被諸候所說服。諸候已經不相信甚麼德配天地、禮樂刑政的鬼話了,誰拳頭夠硬就是霸主。德治神話早就被歷史經驗否定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皆以武力取天下。
因此漢邦哲學的出現並非完全的否定德治神話,而是有最少兩種方向:第一,改良德治神話;第二,全盤否定德治神話,提出一套對社會及人倫的新學說。儒家尚堯舜,墨家尚夏禹,皆是前者,就是擁抱著「先王聖人」的神主牌。道家以無為代之,法家以法術勢代之,皆為後者,把「先王聖人」的神主牌毀掉。基於諸子百家對德治神話的態度南轅北轍,於是諸子百家就提出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與人倫關係主張。歷史偶然的發展下,墨家煙沒,法家隱藏於中華法系之中,只有儒道流傳。於是儒道對政治與人倫的主張佔了漢邦哲學的大部分。
由於漢邦哲學一開始關心的是政治問題,故此漢邦哲學最先發展出來的,不是知識論,而是政治學與倫理學,追問的問題「何為正當的生活方式」。「正當」與「真實」不一。正當乃相應於處境而變,如「敬老扶幼」就是符合社會規範的「正當」;但真實卻不變,如「2+2=4」的真實性不會隨女權主義者的心情而改變。「正當」背後反映一種價值判斷,簡單來說就是「應不應該」的問題,即應然性的問題。因此先秦諸子關心的是道德價值,首先發展出來的是倫理學。
在衰亂之世,諸子百家無閑情逸致去思考抽象的知識真理問題,但這不代表他們不關心形而上學。既然他們關心價值,則必須追問價值的來源。於是華夏哲學就發展出道德形上學:儒家以心性或性理為價值來源,道家以自然為價值來源,墨家以先王及天志為價值來源,法家則不明。在去神話化後,華夏哲學並不傾向以宗教解釋價值來源。雖然儒家祭天,但儒家的天不似基督宗教的上帝會頒佈十誡來要人遵守,因為儒家認為道德價值是由人制訂的。
但當漢邦哲學傳到日本就發生變化了。日本並沒有經歷華夏的去神話化;反之,強大的神道教傳統令神話解釋長久以來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直到日本戰敗之前,日本一直堅信萬世一系的天皇是現形神,日本是神國;這些說法都是神話的政治解釋。故此儒家東渡東瀛,就只好附會神道。往後有機會提到日本儒學時將再詳述。
小結:哲學就是破除神秘
妖言惑眾者稱哲學為神秘之學,故弄玄虛,然而其所作所為,實為反哲學。無論是西方哲學,或是漢邦哲學,皆源於神話解釋之失效。在西方,古希臘哲學直接挑戰神話對自然之解釋,因而發展出知識論;在漢邦,先秦諸子百家則回應神話對政治之解釋,因而發展出倫理學。但這不是說哲學等於反神話、反宗教;而是說,哲學活動不斷檢視人類對自然或人文世界的解釋之合理性,不斷反省既有的前設、方法論與框架。所以哲學是一反省性思考活動。至於哲學與宗教之關係,本文未有提及;往後論及印度與基督宗教哲學時,將另外說明。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