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常常被人忽視,但卻對出版界十分重要的角色——出版人。
很多人談及出版出書,開口便會說什麼編輯、總編、美術編輯、有名的作者等等,這些都是出版業之中的骨幹成員(當然也有排版、印刷等等,但這些不太顯眼的功夫,很多時也被大眾所忽略)。
但四肢骨幹是不能無首,而出版界的大腦,大概就是出版人了。
我見過很多出版人,一談起出版人,大家可能腦中就會浮現一個老闆形象的樣子,就坐在辦公室裡看著編輯們營營役役,而的確部份出版人就是這樣。
出版人,拿個簡單的說法,就是最能決定出書的(在電影圈的出版人就是出資拍戲)那位人物。不論是資金、出版風格、推廣人脈,還有一些業內的合作,都可以由他們促成。
雖然有時部份出版人會下放權力,例如把出書的決定權交給總編、把資金的審批交給會計等等,但到最後的決定權,還是捏在這些出版人手中(當然,現實也有很多老闆不善其事,放空權力當劉禪的也大有人在)。
大公司的出版人,大抵都是將權力細拆給下屬,然後把出版人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留給自己,去為出版社(公司)爭取一些價值,例如有些專做財經書的出版人自己本身也就是一個投資人,所以平時就去跟一些投資大班開會見面,交流投資意見,當中再尋找有潛力的財經人意見,以作出版;也有一些是十分綜合的大型出版集團,他們的出版人大抵都是經集團內部晉升,擅長集團式合作,他們就一直與集團內的不同出版人和有權力的持份人作市場上協調,看看如何保持「壟斷」。
視乎出版人出身的不同,他們會有不同的型態,也是在出版市場上形成不同的風格體現。金融財經的出版人,大抵都是金融味滿滿,畢竟香港人都「搵錢至上」,跟這些出版人的出現確是互為因果;集團式的出版人出書傾向保守(畢竟都是經過協調後的結果),都是出一些穩定,便會被個別人士評為「無性格」的出版物。
出版人的出現會改變了市場的風向,這也是他們所具有的功用,同時讀者的口味變化也改變了出版人的方向,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一直都是雞與雞蛋的問題。
大公司還有一些財力,可以保持出版的獨立性(或者是壟斷性),但出版場上,大概八成都是小中規模的出版社,當然這些出版社也有出版人,但大體都是當社的總編輯/市場人員兼營。
在出版界的衰落之下,被時勢「食住」的出版人就顯然而見地增加,畢竟出版人也需要為這盤生意交代,自己沒飯食,也要出糧給員工(出不了的都倒了),這令到本來需要「己見」去維持獨特出版方向的出版人,齊齊「向錢看」。
近年來,「收割KOL熱度」的作品(看誰在網絡紅就出書),為政治任務出版書籍,以及依賴政府資助的作品也無可厚非地不斷增加,出版人為了保持公司的現金流,無可避免地要跟著市場走,跟著政府走。
這看似並沒有什麼問題,做生意就是「搵錢架喇」,有錢的話,管他怎樣做?
不過我們很多人,很多出版人,都忽視了書本的一個傳統古老的力量——「意見」。
書本在誕生之初,就是用來匯集文字綜合出一個系統性的意見的產物,由蘇美文明的記事泥板、到聖經的抄寫本,直至現今的電子書,他們也是一種意見的集合。
當出版人為錢而失去獨立的己見,書本由表達獨立意見變成了抄寫市場的潮流、複製政府的意見時,出版的價值便會漸趨低下。
正如有很多年輕讀者笑言,但其實說得一點也沒錯:
「我上網都有大把差唔多嘅野睇喇,我買書嚟做咩?」
如果你支持我繼續寫有關出版生態觀察的文章
你可以用每月48港元來支持我
我不會吝惜我的想法,吐露所見所聞。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