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就已聽過這枚「催淚彈」的名字。
2006年。在我還沒看之前,就已經從朋友/同事口中聽說了整個故事的大慨。
而我最後會接觸它都是因為在2006年的某一天早上,我遇上了雙眼發紅的同事。我還以為她發生了何事,原來是因為她看完了《一公升的眼淚》。
及後,香港TXB又剛好在播完《女王的教室》後就播出《一公升》。本來不打算看太傷感的故事,但後來還是因為好奇而打開電視收看了第一集。然後,花了兩天在線上把全套劇都看完。
可能就是一早有了太多心理準備吧?除偶然有點眼濕濕外,眼淚竟然完全沒有機會因過多而從眼眶裡流下來。而且看完後也沒有很深的看後感。例如:「想重看某一段,或令我回想起某一句對白。」結局那裡給我的感覺有點過於倉猝,總覺得有點什麼劇情被遺留了。
或者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故事,很多時在要感動人心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失去了點戲劇效果吧?
相比之下,《女王的教室》反而更能觸動我的心。只是「女王」在SP2最後進入6年3組班房前所說的心聲,真的已經夠令我再三回味再回味外,劇情的張力、伏線而所造成的前後呼應都足以令我欣賞。或者這就是虛構而成的故事獨有的創作自由性吧?
雖然看《一公升》時有點想重拾當年看《新不了情》時的feel,但始終還是後者比較能騙我的眼淚。
現在回想當年,我想《一公升》不能讓我上心的敗因是演員們的互聯性。這種情況就像一支球隊,就算每個成員都擁有超級球技,但若然其中有一個隊員都只愛玩個人表演的話,那就會對整支球隊造成了影響。還記得後來在看到什麼殺青、宣傳那類節目,看到那位女主角與演她母親的那位同出演時的臉容也實在夠臭了!可想而知,當時劇組組成已如此,缺乏交流性的演員們又怎樣能將故事演得真的夠投入夠好看?要感動人先必要感動自己嘛!我想就是欠了此,我才感受不到那種「真好看」的感覺吧!
FB專頁:facebook.com/libraxarisu134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6cUbmAU0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