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最大意義即為活著。」
活著,到底是甚麼呢?是對生的渴望?抑或是對死的懼怕?
人生來即存活著,活著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情。如此簡單,使人輕易地遺忘;如此簡單,使人輕易地擁有;如此簡單,使人難以深思其意義所在。世間上有千千萬萬的生命在消逝,與此同時,也有千千萬萬的生命在誕生;生與死,僅是一線之隔,可為何我們總是恐懼死亡,卻忘記了生的存在?
余華將這樣決絕的生死放入了有慶的人生裡,從他的生開始,便陸續經歷了許多人的死亡─不僅是親人、還有一整個時代的消亡與毀滅。如此悲劇的人生,有慶卻從未選擇自己的歸途,從未選擇了死,這個輕鬆、簡易的結局。
他一直都活著,接納了命運給他的安排,接納了上蒼給予的苦痛,接納了生這個殘酷的禮物。在他的生命裡,上天並沒有給他擁有幸福快樂結局的機會,從一開始的富家子弟,到最後樸實的農民。有慶曾經在其中有過渺小而又短暫的幸福,他的妻子總是陪伴著他、支持著他;他的一雙兒女,聰慧靈巧、善解人意;他的女婿孫子,一個忠厚老實、一個善良可愛;可如此的幸福,轉瞬即逝,他的快樂以及美好,都隨著這些親人的相繼離去,煙消雲散。
有慶痛苦,他掙扎、但承受。
他從未選擇死亡。在文革中,有慶對著曾經的戰友說:「你要活著,無論如何都不能死。」比起死亡,活著是更為艱苦的選擇,但有慶選擇了生。
整本書中寫得盡是滿滿的死亡。活著,成為了一種信念,一種忍受生命迎來的苦難的信念。我想,若是我在那樣的時代下成長、生存,我會質疑,活著,真的就代表了希望嗎?沒有未來的年代,動盪不安的日子,加上相繼離我而去的親人,我是無法繼續忍受下去的。有慶說,他有時會難過、哭泣,但有時又想,他已了無牽掛,兩腿一伸,就可以回到親愛的家人身邊了。是怎樣的豁達能讓他繼續活下去,繼續活在空無的世界中,繼續忍耐孤獨及眼淚;余華巧妙地藉由了有慶的人生以及他的價值觀,傳達出活著的意義:忍受。忍受就是生所包含的一切。
若是我們無法忍受,時刻都想著死亡,那麼生─上蒼給予的殘酷禮物─是否無法成為祝福?人生,總是起伏不定,誰也無法斷言下一刻我們會面對的是浩劫、或是美好。無法預測的未來,雖然令人不安、惶恐,但也有期盼、希冀。
我們忍受生命帶來的災禍,同時,也就擁有了生命帶來的祝禱。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