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秦、漢及魏晉南北朝 (四)
【晉武帝治國的措施】
(1) 恢復經濟生產
晉武帝於平吳後,曾頒佈佔田制,規定每一男子佔田七十畝,女子三十畝;同時又規定官員佔田的數額,希望籍這些措施來限制土地的兼併,後來雖然因為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完全施行,但卻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起了安置流民,穩定社會的作用。 此外,晉武帝又多次修築各地水利,如泰始十年的新渠、富壽、游陂三渠,灌溉了一千五百頃的土地,而於其它的地方亦設塘蓄水灌田,以增加歲收。 另一方面,武帝於平吳後,免除吳民及百工之徭役二十年;又讓奴婢成婚,用以增加民間戶口,使國家回復安定局面。
(2) 重新進行分封
晉武帝即位後,鑒於曹氏因宗室孤弱而亡,故此於泰始元年(公元 265年)重新實行封建制度,以監視異姓功臣及吳、蜀殘餘勢力,以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他大封司馬氏子弟二十七人為王,食邑二萬戶為大國,設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食邑萬戶的為次國,設上、下二軍,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設一軍,兵千五百人。另外,王國內文武百官,皆由諸侯王自行選任。其後,武帝更逐漸任用諸侯王統率中央軍馬,鎮守地方要衝,惟此舉卻引來日後「八王之亂」,速使晉室衰亡。
(3) 盡罷州郡兵員
晉武帝又鑒於東漢末州牧割據,導致地方脫離中央的控制,漢室因而頃亡。是以在平定吳國後,盡去州郡的武備,令地方刺史只能掌管察舉等事,不再領兵。其制規定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保衛地方的職務,改由諸侯國充擔。此致使日後即使有事,地方亦無力應付。
(4) 准許胡人內徙
東漢以來,由於不斷向北邊發展,故早有不少胡人逐漸向內地遷徙,雜居邊地,但卻與漢人產生不少民族衝突。到了西晉立國以後,武帝為了安撫胡人及補充中原地區的勞動力,故此不理會部份大臣提出的「徙戎」建議,反而主動招引胡人遷徙到黃河流域居住,致使內徙胡人的數目大量增加,並且廣泛分佈於北方地區,埋下了日後五胡亂華的隱憂。
(5) 培植世家大族
司馬炎得以篡魏立晉,實全賴朝中世家大族的支持,故即位後,乃積極維護世家大族的地位及權益。他以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來選拔人才,使得原本已嚴密的門第制度更加鞏固,朝中的高官大臣均由世家大族所壟斷,促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使得一些有才幹的貧寒仕子,無緣晉身朝廷,加速西晉政治的敗壞。
【八王之亂的原因】
(1) 分封諸王遺害
武帝分封宗室子弟為王,本意乃在屏藩晉室,避免重蹈曹魏的覆轍。惟武帝准許諸侯王統帥兵馬,駐守軍事重鎮;又讓其自選官吏,形成地方勢力獨立的局面,與中央漸有矛盾。而當中具有政治野心的諸侯王,遂等待時機起兵作亂,爭奪權位,故出現了宗室諸王互相撕殺的「八王之亂」來。
(2) 罷州郡兵之誤
武帝於地方州郡上盡撤州郡兵員,導致地方的防務空虛,而一旦地方發生事故,根本無力平定;甚至中央發生亂事,地方亦無力出師勤王。
(3) 惠帝懦弱無能
司馬炎雖為西晉的開國君主,但卻缺乏個人的氣魄及能力,只能承襲父蔭家威,篡奪曹魏政權,故無威信聲望可言。而即位後又無雄圖遠志,只懂吃喝玩樂;他又排斥頗有才能的弟弟司馬攸,而立生性痴呆懦弱的兒子司馬衷(晉惠帝)為皇位繼承人,以致政權落入賈后手中。其後,賈后為滿足其專擅政權的野心,終釀成「八王之亂」來。
【八王之亂的經過】
公元 290年,武帝崩,由其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惠帝生性痴呆愚庸,無力親政,惟有由外祖父楊駿及汝南王亮共同輔政。惠帝后賈氏,為晉國開國元勳賈充之女,性妒忌兇險,野心極大,常欲專擅國權,但卻為楊駿所阻,故非常不滿。公元 291年(元康元年),賈后與楚王瑋(武帝子)
合謀,出兵誅殺楊駿及其親屬、黨羽共數千人,並廢楊太后。朝政乃由汝南王亮及元老衛瓘輔弼。其後,賈后又再利用楚王瑋殺掉汝南王亮及衛瓘,後以擅殺的罪名處死楚王瑋,從此西晉政權遂由賈后所專擅。
公元 300年,賈后毒殺太子遹(為惠帝妃謝氏所生),宗室趙王倫遂以殺太子之罪名,起兵討伐賈后。未幾,趙王倫命齊王冏入京殺賈后,並廢惠帝自立。次年,齊王冏於許昌,聯同在鄴的成都王穎及關中的河間王顒共同起兵伐趙王倫。結果趙王倫兵敗被殺,惠帝得以復位,並任命齊王冏為大司馬。惟冏掌政期間,專橫不公,長沙王乂乃起兵入京,殺齊王冏後專政。公元 303年,成都王穎及河間王顒起兵討伐長沙王乂,在東海王越的支持下,長沙王乂被殺。公元 306年,東海王越入京專政,先後殺掉成都王穎及河間王顒。同年,又毒殺惠帝,改立惠帝弟司馬熾為帝,是為懷帝。混戰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終告結束。
【八王之亂的影響】
(1) 動搖晉室國本
八王之亂共歷十六年,其間晉室骨肉相殘,宗室諸王彼此攻討,諸王死者七人,而宗室子弟朝臣的死傷,更多不勝數,致使晉室元氣大傷,國勢漸走下坡,加速西晉政權的滅亡。
(2) 五胡乘機南侵
在八王之亂期間,由於武帝盡撤州郡兵力,致使胡人乘機南下。而另一方面,諸王在爭權時,亦有借助胡人力量參戰,如成都王穎引匈奴人劉淵作援;東海王越亦有鮮卑兵三萬,助其作戰。由於大量引用胡人作援,遂給與胡人躍馬窺探中原虛實的機會,故於西晉漸衰之際,紛紛南下,進佔中原,終導致五胡亂華之局。
(3) 中原地區殘破
八王混戰長達十六年,不但長安及洛陽一帶慘遭戰火破壞,甚至連黃河南北及關中地區亦遭波及,而軍民死傷達數十萬,損失嚴重,有不少人民更被迫流離失所,無法耕作。由三國以來所恢復的社會經濟及秩序,又再次受到破壞,國家重新陷入動亂當中。
【五胡亂華的原因(永嘉之亂的背景)】
(1) 胡人內徙
漢武帝以降,中國西北邊境的胡人開始內徙。及至魏晉時,已有大量的邊區民族移居塞內,其主要的民族有匈奴、鮮卑、羌、氐、羯等五族,史稱「五胡」。其時單於關中一地百多萬的人口內,即有一半為胡人。此等胡人既處於塞內地區,又洞悉晉室邊防的虛實,對晉室的安全有嚴重的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在晉武帝時已有大臣郭欽建議胡人外塞,惜未被接納;而在惠帝時,亦有江統作《徙戎論》,但始終未為晉室所接納。因此,隨胡人日漸繁衍,威脅亦增加,而西晉的政權亦危在旦夕。
(2) 民族仇恨
胡人內徙後,由於其生活習慣及風尚語言與漢人皆有不同,故往往產生不少矛盾衝突來,引起民族爭端。而處理這等民種衝突的官員,又往往偏袒漢人,壓迫胡人。胡人受到無理的迫害,自然心懷怨恨,伺機反抗。在公元294 年至 296年間,匈奴人在谷遠,氐人及羌人在關中,便先後發生了多次的叛亂,可說是將來五胡亂華的先兆。
(3) 政局敗壞
西晉立國以後,由於缺乏治國遠志,君臣多奢侈腐敗,政局漸敗。而一般士大夫又崇尚清談,不理政事,更使政治益不可為。另方面,八王之亂的發生,亦令晉朝元氣大傷,軍事力量受嚴重消耗,致讓胡人乘機作亂,形成五胡亂華的局面。
(4) 武備不修
晉武帝即位後,大力削減地方州郡的軍力,以鞏固中央政權的安全。惟此舉令地方的防務空虛,一旦有亂事發生,亦無力平定。此在八王之亂時已見其弊,惟亂事過後,晉室未有加強地方兵力,是以其後胡人起事,地方不能平定其亂,致令胡人勢力坐大,形成更大形的亂事,西晉終為匈奴所滅。40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Ye1t43wJr
(5) 重用胡將
早在晉室八王之亂時,胡人由於體壯勇悍,故頗受諸王所重用,任為部將。其後此習未有改變,胡人開始擁有自己部族的正規軍隊,戰門力大增,終在懷帝時,匈奴人劉淵稱帝,後其子劉聰更派兵南下,並攻陷洛陽,史稱「永嘉之亂」。
(6) 環境驅使
胡人原本居住在苦寒貧瘠的塞外地區,其後雖有不少胡人內徙,但所居住的地方,與水草豐美,物資豐盛的中原地區,尚有一段距離,故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南下入侵是無法避免的事情。而另方面,自惠帝時起,於胡人聚居的地方,大旱、疾病、饑荒等天災無年無之,外族人民飽受其害,是故趁晉室於八王之亂後元氣大傷,遂乘機作亂。
【永嘉之亂的經過】
五胡亂華最直接的後果,便是促成「永嘉之亂」的出現,導致西晉衰亡公元 304年(永興元年),匈奴人劉淵在汾河流域附近的左國城稱王,改國號漢。未幾,羯人石勒率領族人投靠劉淵,其勢力漸大。其後更先後佔領了上黨、太原、河東及平陽等四郡。四年後劉淵稱帝,遷其國都於平陽一地,並派遣其子劉聰、族子劉曜及王彌、石勒等南下進攻晉京洛陽。
公元 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位。翌年,派遣羯人石勒、王彌等攻入洛陽,擄走晉懷帝,並殺王公太子百官等三萬多人,更縱火焚毀洛陽城,史稱「永嘉之亂」。公元 313年,懷帝於平陽被殺,西晉大臣賈疋、閻鼎等於長安擁立懷帝之姪泰王業為帝,是為愍帝,改元建興。建興四年(公元 316年),匈奴人劉曜率兵圍攻長安,晉兵糧盡投降,愍帝出降,西晉至此而亡。
西晉自建國起至滅亡,共歷四帝五十二年,懷、愍二帝均被俘而死。此後中國北部黃河一帶,成為五胡互相殘殺的戰場,北方受胡人統治歷經二百餘年,可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數的大分裂時代。
【永嘉之亂的影響】
(1) 形成南北對峙
永嘉之亂的出現,直接導致西晉的滅亡,而北方中原一帶,亦淪入胡人的統治中;而晉室的殘餘分子則在南方建立了偏安的東晉,與北方的胡人政權互相對峙。 另方面,南北朝的分裂對峙,持續了幾近二百七十多年,在此段期間,人民不論在生命上或財產上,都蒙上極大的損失。
(2) 經濟重心南移
在西晉滅亡後,北方地區淪為胡人統治,惟五胡各自亦為割據及發展勢力而發生長期混戰,中原地區變得殘破不堪。而為了逃避戰禍,北方士民紛紛往南遷徙,從而把先進的農耕、生產技術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帶到南方,加速了南方經濟的開發,把中國的經濟重心由北移往南。
(3) 促成民族融和
自東晉建立政權以後,入主北方中原的胡人不單在文化上受到漢化,而且通過與漢人通婚,更加速了胡漢血統的融和。 而另一方面,南遷的北方僑民亦由於長期與南方土著雜處,故此相方逐漸步向同化。北方胡族的漢化與南方漢人、土著的同化,擴大了中華民族的成份。
【西晉速亡的原因】
(1) 欠缺遠圖
晉武帝司馬炎,憑藉父祖的餘蔭而篡魏奪權,惟其生長於富貴之家,深染遺毒,故在即位後,即缺乏建國理想。因此在晉朝建立後,所推行的政策均未能為晉室帶來長治久安的局面。
(2) 君主昏庸
西晉歷代君主多昏庸奢汰,既欠經國的才幹,又多生活腐敗。如晉武帝於平吳後,便盡情享樂,不理朝政。又如晉惠帝,生性癡呆,愚昧不堪,終招致「八王之亂」。諸如懷、愍二帝,於即位後,亦只懂吃喝玩樂,於國家一事,全無定主,西晉之亡只爭遲早。
(3) 政治敗壞
西晉早年政治黑暗,有志之士早已隱居山林,朝中大臣,均無才德,是故晉室諸臣從不過問民間疾苦,只知競尚豪奢。如王愷以糖刷鍋,石崇以蠟當柴,均造成極壞的風氣。 而另一方面,西晉大臣又崇尚清談,不理政務朝事,以致朝政日荒,終引致胡馬南下,西晉遂亡。
(4) 封建失當
晉武帝在即位後,便重新分封宗室五十餘人為王,更且讓其出掌地方軍政大務。此導致日後諸侯王坐大,引起「八王之亂」,速使西晉政權滅亡。
(5) 州郡兵弱
晉武帝為避免漢末州牧割據重演,乃在即位後,削減地方的兵力,防範亂事。惟地方僅置百多名武吏,一旦有事,地方便無力平亂;更無可能出兵到中央勤王,是以五胡亂華時,胡人如入無人之地,殆非無因。
(6) 制胡失當
於西晉建立之前,已有不少外族遷移入中國內地居住。及至晉武帝時,大臣郭欽主張把內郡胡人遷徙至邊境以外,惜武帝未採其議;至惠帝時,江統復上《徙戎論》,主張遷徙胡人,但亦未被接納,胡人仍聚居內地。西晉對此等胡人,既不進行漢化,又無善法處理,致使胡人勢力漸強,釀成永嘉之亂的出現,終移晉祚。
(7) 連年天災
於惠帝之時,中原黃河流域連年發生水旱二災,導致饑民遍野,流離失所,更且形成瘟役流行。惟西晉政府卻未能及時進行救災,加深了人民的不滿,終導致亂事四起,動搖了西晉的國本。
【東晉偏安的原因】
(1) 地理環境
東晉立國於江南,既有長江,復有淮河作為天險,攻戰乃以水戰為主,此對善於騎射的北方胡人來說,失去了攻戰優勢。而且江南地區天氣較為潮深溫暖,北方胡人亦難以適應,因而引起水土不服,故此胡人不敢隨便南下入侵。
(2) 江南富庶
江南自孫吳建國以來,日漸開發,及後五胡亂華,中原喪亂,北方士族高門紛紛南下,荊、揚二州尤其發達,戶口殷實,生產力大大提高,經濟更趨繁榮,為東晉的政權提供鞏固的基礎,得以偏安江左百餘年。
(3) 賢材輔助
司馬睿即位後,重用王導主持朝政,安撫流亡士族;另方面,又任用王敦主持軍事,以對抗胡人的南上,穩定東晉的統治。而在東晉建立後,歷朝均有能臣勇將出現,如祖逖、陶侃、劉琨、庾亮、桓溫及謝安等人,彼輩或有致力於北伐、或以計謀挫敗胡人南侵計劃,使東晉的政局更加穩定。
(4) 士族支持
東晉元帝即位之時,距東吳為晉所滅之時日尚近,江南人民仍有亡國之感,對東晉政權仍未全力支持。幸而當時丞相王導,除了重用原有中原士族外,更極力引用江南望族,如顧榮、賀循等,緩和了南北士族間的矛盾,盡得江南士族的民心。 另方面,王導亦採用「僑寄法」以安撫南來的中原士族,使其能存風問俗,禮待名賢,故能獲得北方士族的支持。
(5) 北方分裂
北方胡人武功雖盛,但在南北分裂的百餘年間,五胡互相傾軋,先後建立了不少的割據政權,使北方的形勢更加混亂,呈分裂的局面,無暇南侵,致使東晉得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另一方面,於東晉中期,北方一度為前秦所統一,本有一舉統一南北之勢。但其後在淝水一戰中,東晉大捷,苻堅不久更身亡,令得為前秦所統一的北方復再分裂,間接地減輕了東晉的壓力,形成南北對峙的形勢。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經過
東晉時,桓溫屢次北伐,均無功而還。於此時,北方漸為前秦苻堅所統一;苻堅更欲藉其強大的兵力,揮軍南下,攻滅東晉,統一南北。終在公元383 年,苻堅不理丞相王猛於生前的勸告及群臣的勸諫,決心揮軍南下,分三路大軍攻伐東吳。他先以其弟苻融及慕容垂為先鋒,統率二十五萬大軍進攻壽春,而他則率領六十萬大軍殿後。未幾,苻融的先鋒部隊攻陷了壽春,苻堅又分兵五萬進駐洛澗。
東晉以謝安為主帥,其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統率北府兵八萬人迎抗秦軍。其時,晉秦二軍相拒於洛澗,雙方隔淝水佈陣,苻堅眼見晉軍陣容鼎盛,乃欲不戰而降晉,於是派被俘的晉將朱序到晉軍說降。豈料朱序未忘故國,反而將秦軍的虛實告知謝石。謝石以秦軍尚未集齊,於是派將領劉牢之率五千精兵攻襲洛澗,殺敵萬餘人;而謝石又以渡水決戰為名,引秦軍稍向後退卻。惟秦軍於退卻期間,陣中大亂,晉將謝玄、謝琰、桓伊等乘機進擊;加上朱序於秦軍陣後,大呼秦敗的消息,導致士卒奔逃潰散,自相踐踏,一時風聲鶴淚,皆以為晉軍,秦軍幾乎全軍覆亡,而先鋒苻融兵敗被殺,苻堅亦中流矢受傷,單騎北逃洛陽,僅以身免。於洛陽城中,收集殘兵,僅得十餘萬人,是役稱為「淝水之役」。
東晉戰勝的原因
(1) 同仇敵愾
淝水之戰,實乃東晉面臨存亡的關頭,於此時,東晉軍民面對前秦的入侵,為了保家衛國,自然上下一心,將士用命,因此能以少勝多,擊敗前秦大軍。 而原來尚有矛盾的南北士族,在此生死關頭,亦能衷誠合作,以保護自身的利益,故能團結一致,抵抗前秦,才有淝水一役的勝果。
(2) 兵精將良
面對前秦大軍的壓境,東晉亦不敢有所怠慢,不但丞相謝安起用謝石謝玄、劉牢之、桓伊等有勇有謀的將領外,更且他們所領導的北府兵,乃謝玄於江北招募回來的驍勇所訓練而成,戰門力既強大,質素又精良,故一時號為勁旅,故東晉之能勝前秦,未始無因。
(3) 戰略得宜
東晉謝石、謝玄等人,善於利用苻堅輕敵的心理,於其未集齊軍隊而加以攻擊。謝石又能以計引得前秦軍後退,致使有機可乘,擊潰秦兵。而他們亦能善加利用朱序,於交戰之時,在前秦軍後方散佈兵敗消息,使得前秦軍心散渙,加速覆亡。
前秦戰敗的原因
(1) 驕傲輕敵
苻堅於統一北方後,躊躇滿志,對一向較弱的東晉掉以輕心,故不理大臣的反對,一意南侵;加上在淝水之役前,前秦軍取得一連串的小勝利,更令苻堅感到驕傲,故此得知晉軍兵力虛實,即不管大軍集合的情況,而自行率兵八千進擊,終引致敗軍。
(2) 戰略錯誤
縱觀在整場淝水之役中,苻堅犯了不少軍事上的錯失,才導致前秦軍戰敗。如他在決戰時,未等待己方大軍整集,即進行決戰;他又誤用東晉降將朱序前往晉營說降,反使己軍虛實洩露;他又輕率地下令大軍向後撤,因而動亂了本身的陣腳,遂為晉軍所乘。
(3) 軍心不穩
前秦南侵軍隊號稱百萬,但實則上,氐人的軍隊只佔少數,其它主要的軍隊均抽集自各族各部,故前秦軍只是烏合之眾,未能一心作戰。 此外,其時的鮮卑族將領慕容垂、羌族的姚萇等,均並非真心支持前秦,只在伺機獨立,故此根本未能衷誠合作,敗軍已在意料之中。
【淝水之戰的影響】
(1) 促成東晉偏安之局40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DN4eEMhDs
淝水之戰以後,前秦政權迅速瓦解,北方復陷於分裂情況。而東晉卻能保持穩定的政權,更且乘機收復了青、司、梁、兗、徐、豫等六州,差不多恢復了黃河以南的失地。此不單增進了東晉的國力,亦能進一步穩定東晉的治權,偏安之局亦能繼續下去。
(2) 導致北方復陷分裂
苻堅在淝水之戰敗後,即逃回北方。不久,苻堅為姚萇所殺,北方復陷分裂的局面,前秦勢力隨即瓦解,而鮮卑和羌族則各自建立政權。自始北方社會及經濟便遭受嚴重的破壞,歷時近百多年,直至公元 439年,北方才由北魏所統一。
(3) 演成南北對峙之局40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hQ6XSvzFH
淝水之戰後,前秦覆沒,北方再度分裂,北方諸胡亦無力南侵;而東晉方面,亦未能憑藉此次戰勝的機會,來收復中原地區,而且內部意見分岐,因此使得南北對峙的局面延續下去。
(4) 促使劉裕篡晉立宋
在淝水一役中,北府兵為東晉的主力,而由於戰勝,故此東晉政權更重北府兵的組成訓練,令到日後北府兵的實力大增。而劉裕本身便為北府兵的後起將領,因此能握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有助他日後篡晉建宋的大業。
【東晉北伐】
(1) 祖逖北伐
祖逖本為北方士族,在永嘉之亂後,率領家族南下,並且「以中原為己任」。在公元 313年時,曾上書晉元帝要求北伐,惟晉元帝只封給他奮威將軍的空銜,於是祖逖率領部曲家族百餘人渡江,並於淮陰一地冶鑄兵器、招募士卒,然後進行北伐,曾先後數次擊敗石勒的部隊,令石勒不敢冒然渡江南下。而正當祖逖逐漸收復黃河以南的失地時,晉元帝不欲祖逖過份擴展勢力,日後難制,所以派心腹戴淵總領北方六州軍事,以牽制祖逖。結果祖逖憂憤成疾,於公元 321年病逝;而由於北伐停止,故以往所收復之土地,又為石勒所攻佔。
(2) 庾亮北伐
公元 339年,庾亮以江、豫、荊三州刺史之職,坐守武昌。他於襄陽屯駐近十萬大軍,準備北伐,後其前軍為後趙石虎所敗,北伐亦因而終止,未幾,亮憂憤而死。公元 343年,亮弟庾翼亦曾進行北伐,惟亦以失敗告終。
(3) 殷浩北伐
公元 347年,荊州刺史桓溫攻滅了成漢,並且控制了長江的上游地方,他又屢次向朝廷請求北伐,惟卻引起朝廷的猜忌。為要牽制桓溫,公元 352年,晉室派揚州刺史殷浩北伐。殷浩為清談名士,完全不懂軍政,竟以羌人姚襄為前鋒以伐前秦,為苻健所敗;翌年,殷浩親自督師北上,行至中途,姚襄倒戈叛變,殷浩大敗而回,並被晉室廢為庶人。
(4) 桓溫北伐
公元 354年,桓溫乘殷浩大敗不久,朝廷無力阻止其行動,乃進行第一次北伐,攻入關中,擊破前秦苻健的軍隊,陳兵霸上,可惜其後因糧食不繼而被逼退兵。於公元 356年,桓溫進行第二次北伐,由江陵北上,擊敗姚襄的軍隊,並收復洛陽,並欲還都於此,惟東晉君臣不願遷都於洛陽,桓溫只好修陵置戍而返,而不久,洛陽復陷。公元 369年,桓溫進行第三次北伐,率軍進攻前燕,直達枋頭。但其後,前燕得前秦相助,乘晉軍糧盡退兵時,從後追擊,致使晉軍相亡慘重。
(5) 劉裕北伐
劉裕為北府軍之將領,因平定桓玄之亂,並迎安帝回朝而得重用,遂掌朝政。於公元 409年,劉裕率兵北伐,消滅南燕,並且收復了青、兗二州,聲譽日隆。公元 416年,劉裕再度北伐,攻破長安,後秦遂亡。惟於此時,其心腹將領劉穆於建康城死亡,劉裕恐防朝中有變,遂回師東歸,而長安則為夏主赫連勃勃所攻陷,因而失守。此次北伐,雖未能成功收回關中地區,但卻收復了潼關以東,黃河以南的土地。
【歷史名詞】
(1) 五胡十六國
所謂五胡者,乃指兩晉時期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匈奴、羯、鮮卑、氐、羌
等五族。而十六國則指在東晉時五胡前後在北方所建立的十六個割據政權,
此名出於北魏崔鴻的《十六國春秋》。而十六國包括一成(成漢),一夏,
二趙(前趙、後趙),三秦(前秦、後秦、西秦),四燕(前燕、後燕、南
燕、北燕),五涼(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其實十六國並非盡
在北方,亦並非盡為胡人所建。如成漢位於成都一帶,而前涼、西涼及北燕
則為漢人所建立的。而且北方割據的政權亦不止十六國,除十六國外,尚有
冉魏、西燕等,其計有二十餘國。此外,十六國並非同時間存在的,它們的
興亡有先有後。
(2) 南北朝
為時代名稱,從公元 420年東晉滅亡到 589年隋朝統一,前後一百七十年間,中國歷史上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稱為南北朝。在南北朝前,大抵中國南部為東晉王朝所統治,北方則由五胡分別建立許多割據政權,即五胡十六國。當時的形勢仍是南北對峙,但北方並未統一。到了公元 420年,劉裕篡奪東晉而建立宋,此後一百多年間,南方又出現齊、梁、陳等朝,統治南方,而且均定都於建康,因此歷史上把宋、齊、梁、陳合稱為南朝。 而同一時間,北魏於公元 439年消滅了五胡諸國,統一了北方。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魏及西魏又分別為北齊、北周所取代。歷史上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合稱為北朝。由於南朝與北朝一直相峙,故合稱為南北朝。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