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輕小說不好賣是老生常談,原因也大多都是指向產業鏈問題、閱讀文化、被中國網小分去了市場。
而今天不聊這個,要聊的是書的價錢問題,也不限於華文輕小說還是翻譯回來的輕小說了。其實這件事我記得好像以前有說過一點,今次說詳細一些。
華文輕小說出不了很多本,翻譯輕小說也經常有斷尾的情況。歸結於原因就很單純……賺不了錢。
而賺不了錢的原因之一,我自己覺得一定程度在於輕小說的定位和出版社對輕小說的定價。
台灣出版輕小說(原創和翻譯也好)的主要銷售對象在台灣和香港(書上標示的價錢也是台幣和港幣),而一本書取個中間數,價錢大約是TWD 250-300,HKD約70。
然後我們可以看看兩地的入息中位數。
台:每月4.2萬TWD(約1.1萬HKD)
港:每月1.8萬HKD(約6.8萬TWD)
因為入息中位數已經是該地的中間值,而且往往會被很頂的一層把中位數拉到很高(香港的貧富懸殊就很嚴重),所以實際上是要打一點折頭……但這先不討論。
一本輕小說對每月入息來說,在四捨五入下,大約是台灣人的0.6%人工,而對香港人來說,就是0.4%人工吧。
之後我們來看看輕小說大國的日本,一本輕小說大約是700-800日元。(TWD約170、HKD約45)
然後日本的入息中位數,地區不同好像相差很大,但以最易找到的東京都平均年薪458萬yen作例子,月薪約為38萬yen(TWD約8.6萬、HKD約2.3萬)
相信看到這兒應該大家也明白了,對日本讀者來說,一本輕小說的價錢只是約0.2%的月薪。
也就是說單論比例而言,香港和台灣買1本輕小說佔的薪酬比例是日本的2、3倍。
當然各地買書有各地的折扣,每地方也有不同的稅項,而且對換率有所不同(日元最近跌很多,我以上數據是用港元6算去計)有很多都東西不能一概而論,但大致上的數據就是這樣。
而這個差距導致了大家選擇書和買書的心態會有所不同。
台灣和香港會更偏向買入「備受信譽」的作品,畢竟一本書是還好,但十本、二十本還是會有些壓力的。
而日本則會更隨心,反正買了看不完/不好看/根本沒看,對他們的人工來說壓力相對地低。
用其他娛樂物品去換算,港台買5本書便等於1片遊戲,日本則是10本。
當然,台灣出版社印刷較為精美也較大本,收藏價值是比較高的。但同時也面對著港台土地不足的問題。而且正因為這個精美的感覺,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電子書難以發展。
一路以來在港台買輕小說的人,早就把輕小說一定程度上定位作收藏,而電子書沒有實物,收藏價值就相對較低。(順帶一提我也是實物派,遊戲也是普通版也會買實物盡量不買DL版)
而因為實物的定價偏高,電子書的價錢也會相對地較高,大家難以用「買了先放著有空才拿來看」的心態去刷卡買電子書。
當然也難以吸引「突然心血來潮想買本來看看」的路人讀者,畢竟價錢就是會讓人猶豫。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讀者不會多。但多了一個對讀者有吸引力的「元素」,久而久之培育出興趣,也是有積少成多的可能性。
單靠本身愛輕小說的人花錢買輕小說,其實客群是很難再擴大的,常有人說需要紅出圈外的作品,但其實除了作品本身之外,「如何紅出圈外的推銷手法」也需要更在意一下。
說回價錢,日本的低定價是因為印量越大越便宜才有辦法做出來。(再說出版業是全球性衰退,其實日本也不例外)
而且台灣原創先不說,翻譯書因為有代理費和翻譯費,其實是很難做到那麼低的定價。港台單純人口計算印很多也只會囤倉賣不完。
最重要的是現時輕小說在港台的「精品路線」經過很多年已被定形,要扭轉回去弄紙張品質較低來賣得較便宜,我想是不會有出版社如此豪賭……我也不覺得賭這個會成功。
改為不出實體全以電子書來推出(節省印刷成本),我覺得那個陣痛期出版社首先會滅亡,也不可行。
一旦定形了的東西要改就是很難、非常難。就算索尼花了很多氣力推DL版主機,事實上不用換碟也很方便,但到最後人們還是選擇光碟版的PS5。雖然現在我是想買主機都沒有貨。
具體來說要如何扭轉這個「輕小說難賣」的局面,其實我是想不到。大家又有什麼想法呢?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