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受洗、作為半個基督徒的我認為世間上對「愛」最完整的定義莫過於《歌林多前書》十三章4-7節: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先不論俗世能否達至這種高尚的愛,我以為人應該由「私愛」改善自身,達至聖經所述的「大愛」,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斷章·取義》第一章探討的愛,卻非高尚從神而來的愛,是人與人的私戀;短暫焦急,甚是記仇,又自私、自誇、張狂,惡習一籮籮。2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Iecd5aum7
當我們放大了這些惡習後,我們或多或少會明白現世人們如病嬌這種極端愛的表現。對於愛,我會逐給拆解,由少時淡淡的純愛到扭曲的佔有欲,甚至因愛成恨的瘋狂。看完最後一章,我希望留給讀者思一個問題:有恨的愛還是愛嗎?而不是羶色腥的畫面。這裏的愛三部曲:純愛、畸愛、惑愛,着眼點都不一,但刨根究底,我們都會發現很多人的愛情,不過為用愛的糖衣包紙裹着的一種佔有慾。2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oe6jptC8w
純愛如少時對異性的初次心動,想把他們好好保管的衝動,沒有想過犧牲甚麼,也不求回報的表現。純愛是有「愛」的表現,但還是稱不上「愛」,因為少時一來不懂犧牲,二來妒忌心重。多麼幼稚。大了,人們始懂世人沒有不勞而獲的事,願意犧性自身以搏對方青睞,但往往不是全然的犧牲,只是以小博大的心態,投下最小的成本以求最大的利益。人在這裏會產生一種錯覺:應然性的回報。因着沒有回報的愛,人就瘋狂地尋找他們的認證,最終墜進一個迷失自我的旋渦之中。現實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愛,「不求自己的益處」,該有全然犧牲的覺悟,亦該忍耐,盼望回應但不強求。最後,惑愛。乃是出自《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在迷失自我的旋渦之中,我們動輒會不甘自己伶仃無人憐愛,對那人產生厭惡,終於因愛生恨。
人説愛恨該分明,又有人説愛恨實交纏,兩説並不矛盾,但兩説亦不正確。愛因恨所成,不能分明;大愛無恨,恨不涉足。短短幾篇固然不能深究愛恨,但看懂後,望大家能明白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所説——「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人間的自私,本來就愛恨交纏。
ns 15.158.61.4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