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名《狂戀之魔神》
小說八萬多字、心得方案一
13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v5LmI48kF
※心得出於我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僅供參考※
《狂戀之魔神》改編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對於不熟悉印度文化與作品的我來說,閱讀起來並不費力。行雲流水的敘述,再加上適時的貼心提醒以及背景說明,一讀便明白現在發生什麼事情、又是誰在講話。
行文風格也與印度文化的印象相結合,在描述風景與服飾或相關品項時,透過簡練的描繪點亮想像的畫面。作者像是親眼見證的說書人──套用故事的角色,可說是如同梵天這位神明──娓娓道來史詩中的「反派」故事。
我尤其喜歡角色的心境結合當下環境去敘述,例如「即使他高大的身軀被陽光所籠罩,背影卻顯得沉重而陰鬱。」沒有點破因陀羅耆特的情緒,而是藉由場面的描繪,加深因陀羅耆特被父親否定後的複雜心緒。
本作共有三個明確的目標,分別是「羅波那要獲得悉多的芳心」、「悉多想要回到羅摩的身邊」,以及「羅摩要奪回妻子」。這些目標同時並存,吸引讀者繼續往下看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完全相反的目標,造成的衝突究竟會如何?儘管已然知道結局,但是通篇維持劍拔弩張的氛圍,成為本作的看點之一。
無論是羅波那追求悉多的過程,還是維毗沙那最後決定選擇王國而背棄手足,每個角色的行為都與個性相符,不同立場擦起的火花也成為後續的火種,情節流暢到不會感覺刻意為之,而是角色出於自己的意志而行動。
《狂戀之魔神》主旨緊緊扣在坐擁一切的羅波那,為了那份求不得的愛,進而陷入瘋狂,並且一步步邁入毀滅。即便是神魔不侵的他、藐視一切的他,也為了這份愛情而變得卑微。
不只是主角羅波那,本作所有的感情線(羅摩與悉多除外)也都是如此。每個人都處在求而不得的愛情,分明是一樣的單戀,卻都因為各自的選擇而有不同的結局。個人最喜歡特哩竭吒的結局,將原作拿來考驗悉多的大火,挪移到默默付出、不奢求回報的特哩竭吒,比起原作的用意,更顯示出那份感情的強大與獨特。
不過,本作受到原作的限制,仍然有些我認為較為可惜的地方。主要有兩者,第一是角色性格扁平又刻板,第二則是最重要的「愛」並未深入敘述。
角色相當鮮明,卻也很單一。每位角色都可以用一兩個形容詞去涵蓋,例如波羅那是狂妄、貪婪;悉多是美麗、忠貞;羅摩是正直、善良。以八萬字的小說而言,主要角色幾乎沒有曲線,太過始終如一。這種非黑即白的角色性格,確實也是史詩(或說神話)會有的特質。只是擺放到現代小說來講,不免有些單調,也缺乏趣味性。
波羅那勉強算是有角色曲線,但我之所以用「勉強」來談,便是牽涉到我認為可惜的第二點:最重要的「愛」沒有更深層的描寫。
整部作品都環繞著「愛」在行動,特別是史詩中的反派角色波羅那,文中寫到,萬惡不赦的他也對著人類女性(在了解真身前)有著純粹的愛慕。但是,我看不出來為何純粹,又為何對她如此傾心。假設因為悉多是唯一對他不感興趣的女人,那麼為何「純粹」呢?依據劇情跟角色性格,我會推測是因為波羅那第一次遇到求而不得的對象,才會一心想要得到。那麼,這般心境為何能稱為「純粹」呢?再者,波羅那的情意敘述大多侷限在悉多的美貌與笑容,並未再加強描繪情意的深度與廣度,較難與帶有正面意義、甚至頗有神聖價值的「純粹」連結起來。
說到底,純粹的情感是什麼呢?教育部字典對「純粹」的解釋是「純正不雜」,那為什麼波羅那的其他感情不能定義為純粹?他對兒子寄予的厚望、對力量的追求等等,這些感情促使的行為跟追求悉多的行為也差不多,又為什麼只有這份感情才能稱為純粹呢?只因為不可一世的他跪了下來嗎?那為什麼悉多值得他這麼做呢?換作任何一個拒絕他且有漂亮容貌的人,是否也可以讓波羅那抱有「純粹」的感情呢?
我想,許多故事也有類似的論述,這或許是普世大眾的認知。只是,本作想要描寫的是一個魔王──大多呈現負面行為的角色──也能擁有一份「純正不雜」的感情。那麼,關於這份感情的敘述,若沒有加以描繪,只會顯得流於表面,難以引起共鳴。
回到前述談論的角色曲線,儘管波羅那為了悉多而低頭,他確實做出過去不會做的事情,但本質上並未改變,難以去突顯這份情意的不同之處。
總結來講,《狂戀之魔神》作為一部改編作品,在原作的框架下,依然呈現出精彩的故事。明快的節奏、出色的衝突、清晰的敘述、鮮明的角色,這些能讓人感受到印度史詩的另一種風貌。惟可惜在於,角色顯得較為呆板,再加上環繞主題的「愛」並未深入描寫,難以突顯故事核心,也不易引起共鳴。
13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kwXryWN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