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過得有點心累。
有個好消息,讓我頭痛萬分的行政工作,老闆終於找到一位接替的人。(必須承認,我一開始以為老闆只是說說而已)
中文系二年級學生,滿漂亮的,而且工作上手很快。唯一擔心的就是壓不住國高中的男學生(畢竟補國文的男生居多)。後輩相當健談,說本來想念歷史系,結果家裡不准,只好念中文。
這週學生們碰到段考,本來週四的課老師安排自習,但有一半的學生隔天要考歷史,老師就問我願不願意幫他們補課。13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Wpr3rcqDD
所以這週算是我的本科教書初登板。
本來這週日的新學生挪到週三上課,出了一點狀況。
我事先被告知學生要做段考複習。我上課前問學生有沒有帶考卷,或任何有題目的東西。沒有。有沒有帶筆記之類的,沒有。只有課本上寥寥數語的劃記和筆記。因為跟學生談不出什麼結果,我也擔心段考複習週沒上課,只顧著了解學生,會被罵,只好直接上課。
由於我問什麼,學生都不回答--甚至沒表情。根本無從判斷懂不懂,只好重頭開始上。
隨著新課綱修改,各學科開始強調「素養」--課本上的資訊和知識變得不多,大多只算是「提要」,非常仰賴老師額外的補充和引起學生的思考。總之,目的在於讓學生知道「怎麼和這門科目相處」,以及「這門學科是要賦予你什麼能力」,不再只是純粹的知識填鴨。
我帶的學生是國一,第三次段考範圍是「清領台灣的農商業」和「清領台灣的社會文化」。因為學生毫無反應,我只得重頭開始,先講解了過去「通史」式的教學和現在「專題史」的不同。
然後建立基本的地理觀念(要學生從北到南排縣市,中間漏了好幾個)。
接著開始講前後期清代治理台灣態度不同的原因等等,衍生講一些現在台灣的問題可以追溯到清代(例如:畸零地)。
總之,一路上我不停問學生有沒有問題,需不需要停下筆記等等,學生不回答,也沒表情。
其實,我每個學生第一堂課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我也沒放在心上。
隔天,助教跑來跟我說,學生跟他講我上的東西超出考試範圍太多、太細。
我傻眼。解釋我從一開始本來就只打算用考卷上課,筆記退其次,但這個學生什麼都不給我,也沒有任何反應,課堂間也給很多機會讓他反應,偏偏要紋絲不動,我只好重頭開始上。
助教了解後,先給我打個預防針說以後用「課本」上就好。
我傻眼第二次,課本的資訊超少欸。如果唸過就好,他是要上什麼?
PS:下課前問過這個學生,他社會科大概都考七十幾,主要是想拚到八、九十以上。我相信這學生課本已經讀熟,問題一定是出在前後連貫不起來、搞混一些相似觀念等等。
周六上完兩個學生的國文課後,我被社會科導師叫住。稍微談談這位學生的狀況。導師很明理,當天上完課聽學生抱怨一堆,也是問:老師有沒有問你?你有沒有回答?有沒有當下反應讓老師調整?結果都沒有,被訓:「你這樣問題也很大。」
跟導師反覆討論後,我們對這位學生許多診斷是一致的。
學文科,最怕的就是「這不是考試範圍所以我不用念」的觀念。
例如國文科,一定會考很多課外的文言文和白話文,因為有沒有考課文不是重點,重點是要確認你是否會「判讀」。這才是國文科的真正用意。
這位學生很用功,但刻舟求劍(順便有用這個例子去跟學生B解釋成語),覺得自己的觀念和方法是對的,殊不知,正是因為這種想法,才導致他的成績長期撞在七十幾分這層天花板。
剛好,這幾天有補教老師抱怨學測題目出太活,是在羞辱老師,打擊學生。
我雖然身在補教業,但我樂見其成--本來,資訊社會的知識、訊息就是無邊無際的,教學生怎麼去面對知識、判讀訊息和獨立思考,才是教育和老師存在的意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真的希望有一天補教這一行可以完蛋。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