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底內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9As9nVpVxj
「釋懷」是其中一次的輔導主題,就是要接受自己的童年缺失了愛這個養份,然後不再被它不自覺地困擾或影響。
當你的照顧者本應無條件付出愛去照顧你,但照顧者從來不是缺席,就是缺失耐性,會產生出甚麼化學作用?就是防衛心過強,很怕麻煩到別人。每件事都喜歡量化後再想辦法去回饋。
身邊有人待我好,我都會覺得奇怪,奇怪對方為甚無端釋出善意。又或者我會認為你為我做了一件事,我便該以同等的價值去回饋對方,所以我的價值觀是:等價交換,既方便又有安全感,但唯一麻煩的就是量化完對方為我做的行為,超出我可回饋的能力時,我便會有很大壓力,繼而影響情緒。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生病,外婆以為我服藥後睡著了,便致電給母親希望她來看看我,但母親在電話拒絕了,我一直認為自己沒有傷心,可是輔導員告訴我若不覺得受到傷害又怎會記了這麼多年。而這樣的一個行為引申至我長大後有一次因身體有點小問題而要做手術時,我也只想到我一個人到醫院便可以,不要麻煩其他人,幸好丈夫堅持陪我入醫院,畢竟做完手術後當時的我連穿鞋子的能力都沒有,是需要別人照顧的,但我記得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很沒用,要別人付出時間來照顧我,即使我口中的別人是我的另一伴,我就是沒有辦法去控制自己要獨立起來。
另外,我相信我的母親應該是奉行生天養的原則去養育小孩,小學時選讀的學校不知道她是不是隨便選出來,但到小學升中學時,母親美其名是為了小孩子應有選校自由,所以決擇權交到我手中,但實際我知道她只是怕麻煩。最終我就讀了一間非傳統中學,校風差得很,同學之間沒有幾多人是想讀書的,甚至有同學中三時便考慮離校。回想起來沒有學壞真的都是上天一份眷顧,在這間學校讀書唯一令我覺得慶幸是認識了我最好的朋友,這次抑鬱病發她也對我付出了很多關顧,例如:叮囑我記錄情緒狀況,若狀態變差時提我早點預約見醫生,等等,不要少看這叮囑,當病發時我是像變成了另一個人,不會想見醫生,甚至覺得是自己矯情,才覺得自己有病。
至於為甚麼每件事我都喜歡量化後再想辦法去回饋,輔導員解釋其實是因為從心底內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甚至引申到出現自殘行為。有很長的時間,輔導員經常提醒我,我有能力去付出關愛給我身邊的人,其實我也有同樣的能力去感受別人釋出的善意,真心付出也以真心感受愛,就已經足夠。
忠告:不夠愛這個養份的人,請不要生小孩子。
—全書完—
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qVd5oQI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