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許銘瀚;身份證與健保卡資訊,絕對值的介紹人的基本資料,除非在出生時的絕對值歷史被動了手腳,必須重新查獲真相,當提及「我是誰」的問題時,兩張證件簡單直接的回應此提問,包含大頭照簡易相貌、生日、身高等等,在母體裡成型後,當人本身出身成為人時,經過一段時間後產生的絕對值身分,可能是20年的時間,變成為一位成人時,得到這兩張身分證和健保卡,但對於「我是誰」而言,銘瀚個人認為這兩個證件是假的回答。
一張自我介紹的書面資料或是求職的履歷表中,興趣是看電影,專長是烹飪,愛好是購物,休閒嗜好為下棋、唱歌等等同樣如身分證一般,不夠真實的解釋「我是誰」的問題,第一原因這些資訊銘瀚認為多數是習慣法,再其次為無法找到自己,意指不了解自己為何,不知自己喜歡的項目是什麼,當這情況發生時就又再次的趨向習慣法,比如多數人的興趣是看電影,這張自我介紹的作者,則在興趣欄位填寫看電影,所以在此銘瀚順而解釋習慣法在我眼裡為變數中假的絕對值,意思是暫時長期的固定生活作息,這現象未來還是會改變,只是不知會發生在某個時間點,如現今人的人開始改變,早上10點或11點起床的人越來越多,這使得早午餐商店的崛起,那麼有可能將來一天三餐的習慣法,將變成一天中人們只吃兩餐,所以目前銘瀚認為絕對值僅會成立於眼見為憑得過去的歷史項目,也就是還在繼續求證考古中的"假歷史"依然為變數,只有當時當事者才能真正的知道,如只有屈原本人自己才知道他為什麼想要投江自盡的原因,別人說的或想的都歸於假設。
「我是誰」的答案,則在此讓我悟出找自己的挑戰包含了習慣法與變數在其中,非身分證或自我介紹的紙本那樣單純,而是靠著感受法去找自己,這種感受法的程度是讓事物在變數和絕對值間轉變的相互關係,今天我選了籃球、音樂和遊戲為目前的最愛項目,但這只是目前暫時的答案,隨著感受法的作用可能會改變,那麼何時人會有機會使用感受法,當閒置時間不小心出現時,也就是當人類似在發呆的狀況下,心中開始問自己「現在在做什麼」、「我要幹嘛」的時候,但多數人經常會無意識這種機會,變成發呆之後去睡覺或是不自覺得打開電視、走到冰箱裡找東西吃、開始低頭不斷的滑手機等等,這種現像我認為就是被習慣法擊敗,當人想修煉如銘瀚所云的找自己時,可能內心就會找藉口說「隨便」或「不知道」來帶過。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