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同角色就同一事件進行解釋時,有不同的版本,這種類似「一個事件,各自表述」的自圓其說,難以理解其敦是敦非,通常人們會稱他們為「羅生門」的事件。縱使我們對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但未必自其典故何在。其實,這詞是來自1950年日本導演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劇情和現實中我們所遇到的上述情況基本上一樣。多個角色如武士、武士的妻子和盜賊甚至乎目擊者樵夫之間在戲的角力,表達了謊言無處不在的社會現像。
故事始於一個流浪漢進了一處名為「羅生門」的地方避雨,巧遇樵夫喃喃自語的道「搞不懂呀,真是搞不懂呀」,開啟了序幕。原來樵夫目擊了一件駭人的案件:強盜在山上遇見眉清目秀的武士妻子,繼而起色心,欲據為己有,於是想盡妙計引開其丈夫,對他綑綁,藉此機會強暴其妻。完事後,強盜帶著她去找武士,質問她會跟他還是他的丈夫。結局是武士被殺,但至於誰是兇手,卻眾說紛紜。
在審判是,每個人的供詞並不一致,因為每個人背後說謊的動機。強盜有他自己的軟弱;為了標榜自己強人形象,便在供詞中承認在一場比武當中親手殺了武士,以突出自己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森林定律中的環境是一名大贏家,英雄抱得美人歸。武士妻子有她的軟弱;她在供詞上哭訴丈夫是基於她自己被強暴而被他鄙視之,所以在遷怒和羞憤之下殺害其夫,是為了把自己塑造了「貞節牌坊」的道德光環,以突出其標準弱者的身份,對命運無所適從才奮而反抗。武士有武士的軟弱;自己的力量不如人,保護妻子不力,是對當時武士的一種恥辱。根據上一篇文「從《菊與刀》到《七武士》」中對日本人的道德論述,當他們追求「對名利的義理」失敗後,自然而切腹作為還債──還「名利」上的債。因此,武士寧可說是自我了斷,也不願承認遭他人所害。然而,竟連身為旁觀者的樵夫也有自己的軟弱。這是因為武士死後,樵夫偷竊了他身旁的短劍,心中有慚至難以道出真相。
每個人說謊都有自己的理由。在電影有句經典對白:「那裡有軟弱,那裡就有謊言!」故事的潛台詞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才驅使他們去說謊。強盜的自大狂妄、武士妻子的貞節純潔、武士的榮辱和樵夫的慚愧。除了探討人性的本質之外,黑澤明其實想藉此以小觀大。每一個充斥著謊言的社會,總會是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社會,透過謊言以免自暴其短--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在「洞穴比喻」中的描述,這個社會的人永遠只能看見投射在牆上的影子,而不是事物本身。
《羅生門》此一電影有趣之處,就是透過社會上不同角色和其行為考量作出了互動,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這不是什麼高成本的大型製作,鏡頭簡單且能捕捉每個人的神髓。如果你喜歡像《十二怒漢》這樣的電影,你一定也會愛上《羅生門》。
戲名:Rashômon(羅生門)
導演:Akira Kurosawa(黑澤明)
類別:Crime, Drama, Mystery
IMDb評分:8.4
年份/片長:1950年 / 8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