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反戰電影,除了是針對越戰時期的《前進高棉》和《烈血焚城》,還少不了在1957年上映,以二戰作背景的《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當時橫掃七個奧斯卡獎,滿載而歸。然而,這並不是單純殺戮血腥的戰爭電影,還透過戰爭刻畫出了向個民族的個性,這也是導演大衛.連(David Lean)獨具匠心之處。6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n5Phf40bI
主題圍繞著英國軍官、日本軍官和美國軍官在面對俘虜和建造「桂河大橋」一事上,堅持不同的價值觀,以他們之間的對立為始。在一九四三年,日軍在印度支那半島分別俘虜了英國軍官尼科爾和美國軍官希爾茲,日本軍官齊藤上校命令他們要在泰國西部地區建造桂河大橋,以作日軍的軍需用途,並且命令他們在五月十二日以前完成工程。一個建橋、一個守橋、一個炸橋,在尼科爾、希爾茲和齊藤上校之間的角力上,導演嘗試以三種不同民族的角度去描述之,過程中產生的化學作用,大放異彩。6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IbabMJT2l
尼科爾代表了英國理性、重契約和重騎士榮譽的精神聞名於世。在俘虜一事上,尼科爾上校堅持指出《日內瓦公約》等的國際公約中不可讓軍官俘虜體力勞動的條文,和齊藤討價還價,並且帶領他的屬下罷工。英國人的契約精神,和了約翰洛克和盧梭等等在西歐啟蒙時期所倡導的社會契約精神,一脈相承。其後日本軍官妥協,使尼科爾決心協助其建橋及守橋,表達的民族精神是挽回榮譽,他認為此舉不是為日軍建設,而是為泰國,甚至是世界而建設,引以為傲,並向日軍展示其質素。這又令人想起英國中世紀傳說的二十五位圓桌騎士重榮譽感的精神。6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DMDkekPiO
美國人的代表希爾茲,顯然地和尼科爾迥然大異。這人在電影中只是想,是有小聰明卻欠缺大智慧的代表,一心只想苟且偷安,並曾經逃離了日本的魔掌。他的立場就是沒有立場,沒有原則,以功利主義自居,隨心所欲,想辦法減輕自己的痛苦,不重視軍人的榮譽。但是後來他在中途遇到英國突擊隊,才被窘迫加入炸橋任務。美國人所代表的刻板印象,是對英國重視榮譽精神嗤之以鼻。6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YostlC3SF
最後的日本人代表,老生常談,所代表的武士精神,所著重的榮譽感比起英國的還要強烈,程度足以去到能以死捍衛之。有兩件事要令到日軍上校齊藤感到羞恥:第一件事就是面對英軍罷工而趕不及在死期前完成大橋,繼而向他們妥協。第二件事就是英國人比日本人在建橋一事上更有主導權,更講究技巧,面對這喧賓奪主的情況,像是在日軍的臉上摑一巴掌。因此,無論大橋能不能準時修好,齊藤都會切腹自盡,以保存對榮譽的義理。6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Fsk5mr5SN
猶記起多年前的笑話一則:「地獄是,菲律賓人當特種部隊、美國人當工人、英國人當廚子、德國人做了警察、意大利人當了管理人、法國人做了工程師,而瑞士人做了情人。」當然,我們不能以偏蓋全,要判斷普遍人們對各民族的刻板印象是否恰如其分。題外話,假如在《桂河大橋》加入中國人或是香港人角度的話,結局會否不一樣呢?
戲名: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河大橋)
導演:David Lean(大衛.連)
IMDb評分:8.3
年份/片長:1957年 / 16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