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二春」 蘇聯人的雪中送炭
內外的衝擊都令黑澤明進入了電影事業的第一次低潮。內在因素方面,亦是自身因素方面,雖然在1970年的電影《電車狂》中,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和極低成本下完成。雖有時叫好,但不賣座,此一票房慘敗令「電影天皇」神話破滅,亦顯示了此時的江郎才盡的迫切之境;再加上黑澤明自從和愛將三船敏郎在1968年拍完《紅鬍子》鬧翻,從此兩人合作不再。這個轉捩點使黑澤明如同失去左右手,縱使有劇本這靈魂,也失去了電影的利劍,往後的演員再出色,都難以望其項背。對外的客觀因素方面,在日本經濟飛黃騰達的年代,電視肥皂劇工業的發達加劇了對電影工業的競爭,其衝擊使其進入低落期。對黑澤明來說,電影如生命,因此在1971年在家自殺但不遂,此為武士道式的切腹,以保榮譽。
在自殺失敗後,絕處逢生。蘇聯這一稀客伸出了援手,誠邀黑澤明赴蘇拍攝俄語電影《德爾蘇.烏扎拉》。此一作品榮獲了1976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電影大獎,算是給了黑澤明挽回了尊嚴吧。如果再次失敗,可能真的使這位武士一蹶不振。因此,在1976年以後可說是電影生涯的「中興」。此後,這個第二春使他吸引了不少荷里活的投資者,延續了他的電影路。其後有五部的電影製作,包括了最出名的《亂》和《夢》。
揉合西方再輸出的電影文化
黑澤明的作品風格也揉合了西方文化的元素,其中兩部作品更根據了莎士比亞的文學為基礎。第一,在1957年的《蜘蛛巢城》是根據莎士比亞作品《馬克白》所改編而作的。以慾望與背叛的纏繞下,兩位主角都喪失了良知,迷失至萬劫不復,化為烏有。第二,在1985年晚期的作品《亂》,是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的故事改編的。《李爾王》和《亂》的相似地方,就是以一個國王或大名的家族鬥爭,刻畫出人類人性本惡的本質,最終悲劇收場。
不只是西方文化影響了黑澤明的作品,相反他的影響力也延伸至西方電影。在1961年的作品《大鏢客》,充滿美國西部片的影子。此電影塑造了日本的英雄標誌「浪人」,此在日本歷史上是指一些沒有藩藉和沒有主公,到處飄泊流浪四海為家的武士。此等角色和西部片鏢客相映成趣,都具相同一格。浪人的故事吸引了意大利名導演沙吉奧(Sergio Leone),根據《大鏢客》的風格在1964年執導了《荒野大鏢客》,成為一時佳話,啟後了西部片的潮流,後繼的《黃昏雙鏢客》和《黃昏三鏢客》合之為西部片三部曲,更使男主角奇連.伊士活(Clint Eastwood,美國狙擊手的導演)聲名大噪,奠定國際巨星的寶座。
在1998年,安然地在東京逝世。此一日本電影文化的軟實力,輸出世界每一角。無人不聞其名。「電影武士」,「電影界莎士比亞」等等都成為了他的標誌,這算是成就了此一偉人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