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法,或稱文法,其實是我在學習英語時最喜歡的部分。聽力跟口說完全不行,閱讀還可以,寫作不太行了。
當然語法的用途不是在實際生活聽說時拿來當規則套用詞彙,這樣本末倒置,其實真正的過程,不管是親自分析還是比較長的時間尺度形成的都是先有實際的語句才有語法作為解釋。有了這個概念之後就會對於「這個不合語法」的說法感到怪怪的。有點像天氣預報會下雨但沒下,不說「預測不準」而說「天有異象」。
語法相當於學習自身母語另外要學修辭一樣,學過修辭的應該都能理解,雖然不完全一樣。說話的時候不會先考慮修辭:說個問句先想,設問吧?是要提問、懸問還是激問?這樣想根本不成立,因為以語言為思考媒介就會直接繞過修辭去想。
學習外語如果習慣比對語言差異,必然會比單一語言者還更瞭解自己的母語。尤其是遇到設身處地為自身母語設計的外語教學,而不是近乎從零開始(誰跟你零基礎?沒法再空一段六年來學了)。
語法應該留在解釋用途,而不是反客為主,又不是學程式語言存在明確的架構,只要不符語法就沒人聽懂。
時間向度上,母語也會推陳出新,在空間向度則是不同群體、場合也存在語言差異。所以需要不斷理解,但不是因循語法,語法未必有效,甚至語法還要跟著修正。所以語法本身挺接近科學的,要實證有實證,如果創造某種語法規則但沒有符合的語句它就不能成立。
語法一次最多就是一句,或只是一個斷句,甚至只是複合詞而已。對於一段敘述,通常會同時用上數種語法,句子的前後關係就超越語法的解釋力了,至少已經沒有簡單的規則了。當然還是有一些聯繫,比如英文的段落盡量讓主詞一致,不過更多這種尺度的規則已經躍升為架構的問題了,而這些規則又給語法高度自主的空間。
所以語法這個角色定位就是不上不下,未必需要,但的確重要,而重要又沒有架構那麼重要,架構還真要先稍微想過,即使只有那麼一下,不然我會寫出失焦、沒重點、不知所云的內容。當然聊天性質的文章架構就真有可能沒怎麼安排。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