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稍微淺談一下有關我對朋友的看法。
別人都說人愈大朋友愈少,真的嗎?似乎大家都這麼認為。
可是,朋友愈來愈少,除了與舊朋友人生目標不一致而分道揚鑣,令人無法再結識朋友並成為好朋友的原因,會不會是因為大家都有了一些社會歷練,見識過無盡的人性黑暗或人與人的離離合合,看淡或麻木了而不再重視人與人的關係,令不少有潛力的關係缺少充足的養份,才令彼此的關係一直停留在最初的萌芽階段?
禮尚往來,但那也只是為了能在社會生存、不至於完全沒有人脈而做的手段,那是有雜質的,是問不純淨的水,如何能令植物茁壯成長?
那只是基本,確保植物不會枯死,和人一樣,只是基本的表面關係。
所以我想,並不是人愈大愈少朋友,而是大家認識朋友的目的都不單純,可能是為了從對方身上得到甚麼;真的只是想認識朋友,沒有任何目的,但也缺乏適心栽培,都沒把對方太當一回事,可有可無。
這點我懂,對的,若太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可是,我有個想法,我們都可以把很多人不當一回事,但若遇到兩三個,在相處時能令你感到舒適自在、想要依賴或多親近的,我們可以試著深入認識這些令我們感到自在的人。
當然,深入認識意味著你將要揭開對方的真面見,嘗試在發現對方缺點時不要忘記你當初欣賞對方的優點,這是有點難的。
不過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感令你感到自在和想要依賴,多半不會太差,認識後還是會感到自在,只是當中或許也會夾雜著對對方缺點的厭惡。
不管怎樣也好,我試著主動親近那些令我感到舒適的人,當然也不要太熱情,還是要保留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過可以多制造共處的機會,在關係火速升溫時,適當拉開一點距離,冷卻,這樣才會保持關係的新鮮感、雙方的魅力,避免因太過頻繁的接觸要太快暴露缺點。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問,那不暴露缺點關係不就缺少真實感嗎?那何來適心栽培?深入認識?
不不不,你可以在雙方已有一定接觸後,就著某些彼此共同經歷的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適度暴露自己的缺點。例如,你和同事一同處理一單案子,你們在互相討論彼此負責的部份時,討論範圍可能涉及到你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一個外向,一個內向,內向的同事可以向外向的同事表達自己不太擅長說場面話,或討厭應付客戶,覺得應酬「很累」等的話,而外向的同事可能比起處理文書更喜歡應酬,可以向內向的同事表示自己討厭文書工作,覺得很悶或自己比較「沒耐性」處理這些瑣事等。
上個段落中的「很累」和「沒耐性」就涉及到同事自身的真實個性,例如「很累」可理解為同事個性比較真誠、不喜歡轉彎抹角,所以身處在這些應酬場合會感到很累;「沒耐性」就不用解啦。
在對話當中,同事都能揣摩出對方的真實為人。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日常中其實也很多這種彼此了解的機會,前提是雙方都要真誠。真誠表達自己內心的看法。
好了,寫到這裡,其實也釐清了我對建立友誼的看法。
也許占卜也不全是迷信,它們都說真實才是一切,我本來沒甚麼感想,現在想來,它也是有道理的,以往的我,看似真實,其實很不真實。
所以,從今天開始,試著當個真誠的人,讓自己擁有真實的友誼吧!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