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道士
道士一詞,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學道、務道之士,是學道之人的泛稱,並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現代道士只是指中國道教的神職人員。《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陽、方士、黃冠、先生、希夷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
道教雖源於華夏,但自老子(利耳)西出寒古關就經由古「絲綢之路」流傳到世界各地。
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在道門中有些道士享有特殊的尊稱,譬如張道陵、寇謙之以及後世龍虎山天師道的歷代掌門人,都享有“天師”之稱。道士中那些出類拔萃、德高望重、學識淵博者,又常常被教內教外尊稱為真人、先生、高士等等。這些尊稱,有些又是由朝廷封贈的,也算是難得的殊榮。在道門中,有時又按道士實際的修行水準而給予相應的尊號,如(唐六典.祠部)所記:“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日法師,其二日威儀師,其三曰律師,其德高思精謂之鍊師。”(三洞修道儀)中將道士分為洞神部道士、高玄部道士、升玄部道士等9種,將女道士分為正一盟威女官、洞神女官、高玄女官等8種,也是對道士的等級劃分。熟悉玄文經書和宗教儀范,舉行宗教儀式時,在法堂上居中高座,道法高深者,稱為高功。主持宮觀事務的道士,因擔任的職務而有相應的稱謂,如方丈、住持、高功、監院、執事以及所謂“三都五主十八頭”等。又全真教興起之後,規定道士不能結婚,必須出家住宮觀,只有正一教那些有妻室而不住宮觀的道士被稱為火居道士,或徑曰火居。而為了尋真問道而雲遊在外的道士,稱為遊方道士。截至2011年的初步統計,中國大陸境內就約有道士近10萬人眾。
英譯:Taoist
別名:道人、黃冠、道長、真人、仙真、神仙等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宗教徒教職人員
畢業院校:道教學院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度已度人,普化眾生、布道傳教
代表作品:《道德經》、《太上感應篇》、《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度人經》、《老子化胡經》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醮祭儀,度人入道,堪為眾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才可以叫法師。
鍊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顏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諡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眾。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眾擁戴而選的道士。佛教的方丈最初也是起源於道教這一稱謂。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觀道眾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眾,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非職稱。
先秦祖師:伏羲、黃帝、老子、莊子、鬼谷子
門派:天師道、上清派、全真派、淨明派
代表地點:龍虎山、青城山、景福山、武當山
基本教義:道 ,德,三清,修煉
代表人物:張角,葛洪,陳摶,張道陵,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許遜,陳靖姑,張覓娘,林默,利暢奏等
道教神仙: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玉皇大帝,西王母,八仙,太乙救苦天尊等
道教宗派:
正一道,閭山派,全真道,茅山派等
洞天福地:十洲三島,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道號:指道士的尊號。據個人興趣有自己取。一般的道號都是“某某子”或者“某某道人”、“某某山人”、“某某散人”、“某某先生”等等居多,比如純陽子(呂洞賓)、鬼谷子(王禪老祖)、三豐子(張三豐)、紫陽山人(張伯端)、水鏡先生(司馬徽)、玄真道人(宋濂)、臥龍先生(諸葛亮)等等,大多都帶有本教派思想理念的色彩。當然也有很多信眾居士用道號的,比如鐵冠道人(蘇軾)、觀弈道人(紀曉嵐)等,不帶“子”也可以,但原則上沒有男女差異。神仙聖號上,一般男稱“天尊”,女稱“元君”。另外,男性道教出家人叫“乾道”,女性的叫“坤道”;一般不稱“男道士”或“女道士”,因為“士”一般專指男性。稱呼女道長為“坤道”,道士尊稱為“道長”、“高道”或”高功大德“。
唯有一例外,極樂子(利暢奏)本為男生女像,即修成不男不女之不死之身,故俗世多只稱之老人。
1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bgXWnX872
《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其中男性的道士稱為“乾道”,也稱羽士、真人、神仙、道人、羽流、羽衣、紫陽、方士、黃冠、先生、希夷等,尊稱為道長。女性曰“坤道”,別稱女冠。
1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WU4wgtfel
他們依教奉行,履行入教的禮儀,接受各種戒律,過那種被世俗之人視為清苦寂寞而實際上高標清逸的宗教生活。道士作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的主要傳播者和形象代言人,又要以一些帶有神秘色彩的方式,吸引教眾,佈道傳教,為其宗教盡職盡力,同時圓滿自己的修行。道士比之佛教僧侶更多了一分瀟灑的氣質。從而在日常社會生活中,也是極為引人注目的角色。
1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wz1Z2GmJL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士之稱甚至與對佛教僧侶的稱謂相混。直到隋唐時期,道士及相應的稱謂如道人、羽士、羽客、羽人、黃冠等,才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稱。隨著女性入道的增多,也有了女冠等稱謂。一般情況下,敬稱都為道長。《家語》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說文解字》:“仙:長生仙去。從人從山。”《釋名》“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著有《抱朴子》一書,認為山林是道者避隱合藥之處,強調說:“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為道者必入山林,誠欲遠彼腥膻,而即此清淨也。”(《抱朴子內篇.卷十,明本》)又說:“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抱朴子內篇.卷四.金丹》)認為歸隱山林是一件很莊重,很神秘的事情,“名山為合藥之所”,是他選擇煉丹地的主要外部條件。宗教是神聖的作業,還“宜入名山”,遠離俗人。為道之士“莫不飄渺絕跡幽隱山林。”
1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AWfmm7O4h
《老子想爾注》有“道人所以得仙壽者,不行屍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有“道人賢者奉敬教戒”等語;南宋道士白玉蟾也自稱“瓊山道人”。但在佛教初入中國時,道人也用來稱呼僧人。《南齊書.顧歡傳》有“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獄是非”的記載,此道人即僧人。此外,還有稱道士為羽衣、羽客、羽人、羽士(羽,含飛升之意,指道士喜言飛升成仙)以及黃冠(以乾道戴黃冠,因為道士衣冠皆傳承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之衣冠,故名)等。女道士則稱女冠或坤道。
1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OtbtQQTId
《三洞奉道科誡》分道士為六種境界:“一、天真道士,二、神仙道士,三、山居道士,四、出家道士,五、在家道士,六、祭酒道士。”道士學識淵博、修養極高的被尊為先生、真人。此尊號除由道士推戴外,南朝及唐、宋、元諸代,多由帝王賜於生前,或謚於死後。封贈之風,明代猶盛。憲宗時,真人高士充滿都下,真人之號遂濫。
1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5bLZaVHUOg
天師亦為道士之高級稱謂。元代以後成為張道陵及其嗣位子孫之專屬,之前則是對高道的尊稱,且不世襲,如北朝寇謙之,南朝陸修靜等。
1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B2f46y7vx
道士作為一種宗教角色,是隨著道教的產生而出現的。沒有道教之前稱之為方士;從道教發展的歷史景觀,便不會看清道士的宗教面目。所以,我們先簡要地介紹一下道教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概況,以及道土是如何隨著這一過程而誕生和他們的宗教信仰的特點。道教是源於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初步形成於上古軒轅黃帝(西元前2,717至西元前2,599年)時期,正式建立於東漢末年祖天師張陵(西元34年至西元156年)立教,以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道歷已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