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存授經」最早載於三國時魏人魚豢所撰《魏略·西戎傳》,有關史料見存於西晉陳壽撰《三國誌·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的引註:「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
《魏書·卷一一四·誌第二O》記載:「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
此外,在《世說新語·文學篇》註釋,《隋書·經籍誌》,法琳《辯正論》卷五,《太平禦覽·四夷部》、《太平禦覽·人事部》、《史記正義·大宛列傳》、《通典》卷一九三、《通誌》卷一九六、宋董《廣川畫跋》卷二《書後》引《晉中經》等均有記述。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大月氏使臣伊存來朝(大月氏相當於現今甘肅省蘭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帶),在帝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向中國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從此佛教開始傳入中國。雖然未得到人們的信仰以及廣泛的傳播,但這卻是佛教界、學術界乃至社會其他領域公認的、有確切史料明證的史實,史稱這一佛教初傳歷史標誌為「伊存授經」。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楊曾文教授談到:中國佛教多傳自西域,長安乃中原與西域最為接近之區域,具有文化交流之功。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佛教沿著貫通亞洲大陸的絲綢之路傳到新疆地區,經過玉門關、河西走廊,然後傳到西漢首都長安。
「浮屠」,《世說新語》作「浮圖」,即梵文Buddha之音譯,後通譯作「佛」或「佛陀」,故所謂《浮屠經》意為《佛經》。《後漢書·楚王英傳》記載,永平八年(公元61年),漢明帝答楚王英的詔書裏用了「浮屠」、「伊蒲塞」和「桑門」等佛教專用詞,可見佛教在東漢皇家貴族層已有相當的知名度,漢明帝感夢求法實爲有跡可循。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be82ObZkD
「天竺有神人,名沙律。」 沙律,或即梵文「Sariputra」之訛略名,後通譯作舍利弗或鹙露子,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神通亦高強,《賢愚經》中有他與外道鬥法而勝之的敘述。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9A6py84typ
受經人:《世說》作「景慮」;《魏書·釋老誌》、《畫跋》作「秦景憲」;《通典》、《隋書·經籍誌》作「秦景」;《通誌》作「秦匿」。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DARFNt14Q
授經方式:《通典》作「秦景館受……伊存口授」。《畫跋》作「秦景憲使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辯正論》謂:「秦景至月氏國,其王令太子授《浮屠經》。」 《隨書·經籍誌》對此作:「哀帝時,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比較各種史料,謂伊存出使漢朝的史料出現得較早,故學界傾向於《三國誌》的記載。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zQexP1EkL
「曰『復立』者,其人也。」《世說》等均作「復豆」。《酉陽雜俎》前集卷二謂:「老君西越流沙,歷八十一國,烏戈、身毒為浮屠,化被三千國,有九萬品戒經,漢所獲大月氏《復立經》是也。」均可證「立」乃「豆」字之形誤,亦即「浮屠」、「佛陀」,《復立經》即《浮屠經》。
《浮屠經》是中國現知的第一部漢譯佛經,佛教流傳華夏之初,中國人站在傳統的黃老思想的立場上去理解和接受它,正因為把佛教等同於黃老,才出現「老子化胡」的傳說,成為此後佛道爭鬥的一大公案。從這個意義上講,《浮屠經》是研究佛道關系史時不可忽視的資料。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0xyzEd0iP
《中國佛教史》(第一卷)指出:「《浮屠經》很可能是如後來的《本起經》、《本行經》一類的講佛陀生平的經。」從《三國誌》的引文可知,《浮屠經》中確有相當內容敘述佛傳,但它並非僅僅敘述佛傳故事。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7k1BhWTMgP
《浮屠經》在當時產生重要的影響,盡管其中的內容只是一些佛教的常識,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佛經,但它在社會上層的流傳卻標誌著中國佛教的歷史從此正式邁開了第一步。正因為如此,經過中央有關部門的批準,中國佛教協會和中國宗教學會才在1998年舉行了各種形式的「中國佛教兩千年紀念活動」。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X4bOyr8Q6
《浮屠經》當時被筆錄下來,並在其後的流傳過程中出現一些互有歧文的抄本。該經後雖亡佚,但不少書籍保留了它的若幹片斷內容。可能是所據抄本不一,故保留下來的各片斷亦有矛盾互歧之處。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yy7d86DRZ
《三國誌》所引是《浮屠經》的早期流傳形態,而《世說》所引則為《浮屠經》的另一流傳形態,或引用時據當時的佛學水平有所刪正。
《晉中經》著錄《浮屠經》,而道安的《綜理眾經目錄》中無《浮屠經》,且從此《浮屠經》不見蹤跡,有理由推測,《浮屠經》很可能亡佚於兩晉之交的戰亂中。
中國學者中最早對「伊存授經說」進行翔實考證的著作,是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佛學家湯用彤的名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至今仍為界內扛鼎之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出版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在該書正式出版之前,湯用彤在大學授課時已經闡述了這一觀點。因此,中國學者翔實考證這一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完成。湯用彤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從資料淵源的角度也論述了這一問題:「《廣川畫跋》引此文,謂出《晉中經》。《廣弘明集》載阮孝緒《七錄序》,謂《晉中經簿》有佛書經簿十六卷,則晉室秘府原藏佛經。又《晉中經簿》源出《魏中經》(如《隋誌序》),是魏世朝廷,當已頗收集佛經。疑其作簿錄時,伊存之經或尚在,並已著錄。……魚豢所記或用《魏中經》文(如《魏略》成書在《中經簿》之前,則系《中經》采魚書之文),與《畫跋》、《晉中經》語同出一源,故文若是之相同也。是則魚氏即未睹伊存之經,而《魏中經》作者必經過目。且其所見《浮屠經》當不只此一部。」 也就是說,該經自西漢末譯出後,經東漢、三國、西晉,一直以多種抄本形式在社會流傳,並被收入魏、晉兩家皇家秘藏。
參考資料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cZbWW06cT
百度百科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OW7qwsLFA
https://baike.baidu.com/item/伊存授經/1592947
如果你對佛教歷史和高僧大德的故事感興趣,希望和同學們交流探討,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與淨明交流:【微信】si_jinmin 【Email】si.jinmin@gmail.com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