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大家,你多久沒試過和父母一起吃飯呢?
打從自己失去了正職的陪伴後,早出晚歸的生活日常,使得自己沒法早點回家與父母共晉晚餐,也沒法趁著那個寶貴的時間與他們好好相處溝通。
為了「賺錢」這回事,在未能尋覓那份安穩感之前,自己也只好當一名遊子,在那個陌生而熟悉的社區裡四處進行送遞工作。雖然收入上不算穩定,但至少能夠賺到一點零錢供自己儲起來、花起來。
雖然身邊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還是過著「只靠兼職過活」的生活,但每每回想起自己那張苦讀4年才(勉強)換來的學位證書,就感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也許再過一兩年,那個學位,便漸漸失去其本有的意義—而這卻不是自己,甚至父母所希望看見的。
說回自身,雖說學業成績不算特別的差,但說到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可是一波三折。那些所謂的「入職要求」雖然看似不算特別的高,自己也算是他們的潛在人選,但遞交求職申請以後,十數有九卻是以失敗告終,有些還要是一丁點通知也未曾收到。
求職的故事還在繼續,但打從離開學校以後,才發現單靠父母過活並不是甚麼好事,只好無奈選擇那些幾近0門檻的苦活來幹活。但就是因為這樣,才會出現開首所述的那種漸漸變淡的家庭關係。
作為群體的我們,日常的交往總離不開溝通這一元素,而父母也許就是在成長過程中甚為重要的訓練對象—在家中,他們尚且會指正那些看似不太好的話語和小動作,但離開家門,又豈會有人從旁指導?
父母的教養無疑決定一個人的品格發展,但作為一個二十出頭的小書生,那本來不太行的待人接物能力卻是不進則退,甚至因為這樣而不幸斷送自身本來樂觀的職業前途。
經歷過兩次工作上的不如意,我才明白,父母之言,真的不可不聽。家庭是人際關係萌芽的起點,你怎樣與父母相處,其實也會在無形間被「複製」到與同學、朋友,甚至同事間的日常相處裡。
「我可真的不想有第三次。」在經濟不景氣的社會裡,尋得一份正職已是一件不易事,要怎樣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背後或多或少與「待人接物」這四字有著一定的關係。
學懂珍惜箇然重要,更重要的(亦為我所相信的)可是全職工作背後的那種無形意義。它帶來的不僅僅只是一份穩定的生活,背後還藏著那種不可比喻的「優質時間」—下班以後,除了有點時間去學習、去聚會,還可給自己找回那些本應珍惜的、與父母相處的寶貴時光。
如今,手上有著兩個在本質和崗位上截然不同的機會,縱使它們在某些程度上仍存在一定的未知性,但我相信,那久違了的平穩日子,也許不遠矣。
一頓住家飯,雖然看似簡單,但我還在憧憬著,那些與父母圍在那帶著歲月痕跡的木桌上,一同共晉菜餚、訴說每天點滴的溫馨時光,在父母的餘生之年裡,能夠多點出現、發生。
ns 15.158.61.5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