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女的文化批判
上面討論女權能否當m的帖子,基女也是同樣的態度,私人喜好沒問題,但不能在公共空間正當化和視之為女權的行為:
「可以當m,但不要說自己女權(反正我尊重個人自由,死在床上我也只是看戲),又心理受虐癖成癮還想要女權帽子,圖啥?大但承認自己就是基本盤很難嗎?」
「我其實並不是在意她們私底下是不是跪在男人腳下管男人叫主人,但我在意,它們開始大聲嚎叫說自己有當男人mugou(母狗)的自由。 sm圈裡的m到底是什麼樣,大家又不是不知道,言語凌辱、肉體懲罰,這些必定涉及到對女性的人格侮辱。向下的自由不是自由,為了滿足自己的向下自由,就開始洗白這種行為,這真的非常可恥且有男人味」
「個人角度你想要做任何事我們都沒辦法阻止,包括並不限於化妝追星,但不要帶女權,這和女權沒關係。23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q7HqZy42N
是啊,我能接受有人不那麼女權的地方,包括現生裡的嬌妻如果需要幫助我一樣會幫她,因為她是女人,但這不代表我不會批判這種行為。自由壬的一些想法很難理解,其實批判的只是行為而非人,但是它們永遠會帶入到你在罵他們」
基女的文化批判被說成「女爹」、「教她們做事」、「管女人不管男人」,不讓她們看厭女作品,限制她們的個人自由動不動就把分析現象成因誤解成家長式管治。我認為,這些人背後有種離不開找個對象來當爹的心態,即她們不能沒有心理依賴的偶像,做不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這點可從她們對基女和女權男的態度看出,一樣的主張,她們截然不同的態度。
從上面對bl的批判可以看出,基女要爭取的不是限制女人看bl的自由,而是有關女權的話語權。如果將bl標榜女權、女性意識、女性凝視、女性文學的價值,那麼勢必引來她們的批判。又或者行為和主張牽涉女性群體的整體利益,才會吸引到她們的注意力,引起她們與其支持者的爭論。
基女不是干涉女人私底下做什麼、看什麼的個人自由,而是批判行為背後的性別秩序、權力關係、父權統治策略等等,所以不建議做什麼、看什麼。這種建議並非強制性:
一來她們沒有權力也不想控制女性的自由(要給她們二選一控制男性或女性,那當然是男性)。
二來她們的出發點是善意,不少人是受到厭女文化荼毒多年的過來人(例如看了很多年bl),不想其他女性像以前的自己那樣浪費時間、精力、金錢在這些無益的事情上。她們不是想改變現在同人女的閱讀習慣,而是防患於未然,希望避免為未曾接觸過厭女文化的女性受到影響,因而批判任何正當化厭女文化的話術。
還有,她們認為現在大環境已經夠惡劣,她們重重複複說了很多遍,要覺醒早就覺醒了,所以現在大抵無意再說教。
二、基女的分離主張
總括而言,在有限的言論空間裡,女性發表自己的聲音,書寫自己的感受,支持和反對也好,最終走向無了期的口水戰,意識形態的對立。歸根究底,女性之間的網絡討論跟學術女性主義的爭論差不多,都是源自於下面問題的不同定義:
-什麼是女性/女權主義?23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SP9OEIsob
-女人是什麼?23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V8fNnQMA5
-女性有沒有本質?
如果自認為是女權,那麼就要認同她們的內部共識。你有你的女權主張,我就我的女權主張,誰是「真」女權?沒有什麼真女權,而是兼容並包。
你不認同我,我不認同你,不能達成共識,而她們解決衝突的方式是:分離——畫地為牢,各自為政,河水不犯井水,道不同不相為謀。因此走向一次又一次的內部分裂,最終形成各種小圈子。
女性處理衝突的方式是我認為跟男性截然不同的地方:男性的是征服,用各種手段達成他人認同自己制定的標準。
之所以如此一次次的分離,也因為她們的理想:「激進女性主義者想要的是境外之旅,在父權體系外發現和創建新世界。(引用自《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基女對於父權制度不容妥協的態度,致使她們越來越追求純粹的理想,連成女性之間的聯盟,尋求父權以外的生存空間。而結盟的對象,就要嚴加選擇了。
2022年10月23日評:
對基女群體的觀察再作一些補充。23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q1d9XhGQw
三、女性群體的立場分佈
首先,在性別意識的人數分佈上,父權社會的女性從一出生就接受父權思想的熏染,基本上默認是父權女,遵從所謂主流思想和價值觀的路向。
其次是自由派,從自由主義發展而來的女權流派,又稱自由人、平權派,主張爭取男女平等,是泛女權最溫和的一派,活躍於大眾眼前,佔據主流女權的話語權。以性癖自由為例,她們無意改善構成女性受虐性癖的源頭,而是捍衛女性享受虐待的自由。
跟一般人所想的相反,女m享受bdsm不是什麼神奇的事情,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用基女的解釋是,父權文化塑造出女性受虐的性癖,虐女是大眾性癖。女m或喜歡受虐、強制性愛的女性是父權社會的大眾,人數眾多。在七八十年代的女權內部性論爭中,自由派的受虐自由是主流聲音,最終是自由派的大勝利,包容各種不同的性癖(當然大部分是損女利男的性癖)。在自由主義濃厚的風氣下,性化女性的bdsm可以進駐校園,在女性主義的書店販賣。個人來看,自由派的性癖受到父權社會的塑造,卻無意改變自己,因而維護女性受虐的自由,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畢竟人的惰性是不願改變,改變是痛苦而漫長的。
基女的人數非常少。中國大陸的女權自嘲「全網基女300人」,偏向基女思想的豆瓣小組大多不超過1000人。計算一下全中國人口比例,基女是非常少數的一群人。即使計算整個華語圈的基女(大陸>台灣,海外的不知,好懷疑香港到底有沒有基女),不知道有否超過一萬人。
四、基女被污名化的原因
男權份子常常有種(或曰刻意為之的)錯覺,將所謂的激進女權看作如同大爹的敵人,無中生有,欠缺清晰的認知。基女的聲音少數又非常邊緣,而她們給人的印象,或曰基女在大部分男權份子的想像中(所謂的偏激、極端女權)好像是很有力量、具有危險性,扮演著強權和壓迫者的形象。
這一方面固然是男權份子誇大女權的影響力並將之污名化,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女權是壓迫者的形象。對於既得利益者而言,任何改變現行社會狀態和改良弱勢地位的措施,都會危害他們的「權利」。在男權中心的網絡社區,男權份子不會區分女權流派,就連最溫和的自由派女權論述也聽不入耳,一律將女權打為無理取鬧的壓迫者,出現所謂「女權過高」的言論。
另一方面,基女不容妥協的主張和激進的抗爭姿態最先遭到反對派的打壓,站在前頭,被整治的可能性最高,面臨的危險性也很高。不僅不容於體制,連主張學術自由的學院也不見得有多包容的程度。個人經驗是,我在大學接觸的女性主義相關課程少有提及基女的系統性論述,不是束之高閣,就是疏漏缺失,厚此薄彼;而且提供的資料有的曲解基女的主張,以致日後我看基女的論述發現竟然並非如此而有種錯愕感。
正規的學術著作少有在主流媒體和學院中傳播,得到主流肯定的基女書籍基本上不會激進到哪裡去,有部分父權收編和改造,收為己用。基女只能在邊緣中發聲,較為基進的觀點在體制外流傳,由於中國的特別政治環境,中國基女主要聚集在網絡上發表論述,形成一股獨特的聲音。
基女的聲音之所以在父權社會中顯得刺耳,最重要的原因是她們的理論有理有據,能夠自圓其說,有一定的道理所在。尤其是在性、生育、女性身體的相關議題上,提供堅實的論述基礎。
基女樹敵眾多,也是被刻意誤導歪曲其論述的原因。由最大宗的男權份子(父權男、父權女),所謂的女權男,到小眾的男同、男跨;再到女權內部佔據最多話語權的自由派,到小眾的女同,都可以爭論一番。不同的是,前面是主力抗爭對象,後面涉及女權內部整頓的問題。
五、基女的行事作風
基女之所以顯示出所謂的陽剛作風、有攻擊性、唯恐天下不亂等刻板印象(父權社會下任何女性都會被男權當作客體想像)。
一方面是因為基女的部分理念和做法,表現出來就像父權提倡的陽剛氣質。她們注重生理性別,主張廢除性別角色和性別刻板印象。因此不會把積極、進取、勇敢等定義為男性只可擁有的陽剛氣質,而視之為人人皆可擁有的個人特質。她們重視憤怒、反抗、自私等特質,是因為有利於女性自身發展和權益,看重這些特質在父權社會的實用價值,而非展示陽剛氣質變成如同男性一樣的「人」。
另一方面是,基女的性格和身上流露出來的精英色彩所致。我最初觀察豆瓣有基進女權思想的小姐,基女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聰明,跟污名化的激進份子形象很不同,當時的我很驚訝。有的基女跟她的盟友是在讀書會認識的。而豆瓣的讀書小組,女權思想濃度較高,女權主義者筆戰男文青是常見之事。她們博學多聞,閱讀量豐富,邏輯性高,善於觀察世界。有的自小常問為什麼,思考世界,對於主流社會規則有所質疑。接觸女權思想後,她們很快覺醒女權意識,甚至自我生成一套論述。
基女擁抱女性身份,愛護女體,覺醒後對父權制一切事物思想非常敏感,越來越不接受一點兒的厭女、性別秩序、男性凝視、異性戀霸權等等,因而對以前的喜好或父權文化產物失去興趣。再加上反婚反育(單身生育領養有保留,主要反對婚內生育),甚至反對性緣關係(不談異性戀愛,女同戀愛有爭議),所以她們比一般女性(例如父權女會花許多時間在化妝美容瘦身的「服醜(美)役」之事上)多出大量空餘時間,不浪費無謂時間做無聊事,合理安排活動和管理時間。
例如,中國的基女考慮移民(跟男人結婚移民不可能是選項),那麼她們提倡學C語言、學外語、轉做IT專業等等,在大學選科、將來就業/轉換職業考慮移民需求,能否成為專才,甚至有的到外國留學讀碩士、博士。可見,她們大多本身是有料到的人,也有充足時間發掘自我潛能。
她們會自己一個人生活或考慮跟其他基女合住,做一些有意義/女權相關的事,如強身健體,增值自己,累積知識,閱讀女權書籍。她們珍視女性的發言權,維護女性發聲的權利,跟眾多對立者筆戰無數次。
基女內部共識6B4T中有脫偶像脫宗教:反對偶像崇拜,不用說男人,連知名女權主義者也不是她們崇拜的對象;不服從權威,對任何權威始終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態度。以上兩條共識,導致個人變得自我或強化自我,更像獨立的個體,最信得過的是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斷,自己的理念。擇善固執,固執己見,因此包容性低,容易剛愎自用,排斥異己。
基女正如名稱所言的急進,心高氣傲,急於改變社會,是太過急於求變的理想主義者。在「個人的即政治的」的信條下,把個人言行看作政治運動的策略,以政治角度看待問題。例如,認為父權女和自由派沒有統戰價值。她們態度是先安內後攘外,不包容男權份子、父權幫兇、助紂為虐者,區分我們與她者,手足與內鬼,戰友與敵人。因此基女內部熱衷捉鬼,道不同不相為謀,理念不合,各散東西。
ns 15.158.61.3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