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劇透,慎入)
之前一直都覺得好看的電影,最重要是符合上文下理之餘,還要有曲折離奇的劇情。然而《幻愛》打破了我這個想法,令我重新思考,其實一套能夠令人容易代入角色的電影,也可以稱之為好電影。
容易代入角色就是《幻愛》成功之處,縱然《幻愛》描寫的是精神病人的愛情故事,照道理應該很難代入,但正正是透過這套電影,很多人才發現自己的不完美,內心是如何脆弱,多麼真實的反映每個人的內心,所以我會說本電影的著墨點不在於曲折劇情,而在於寫實,彷彿故事就發生在身邊,甚至自身也可能有類似經歷,因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與戲中角色無異,兩個不為世俗允許的愛情故事,卻成功打動人心,這才正正是本電影受歡迎的原因。
阿樂一開始在街上因為幫助一位精神病發的朋友,而無意中邂逅了女主角—欣欣,並且迅速
發展成情侶。可惜後來才發現,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覺,特別是透過電話錄音才能分別對方的真假,這一幕特別令人深刻和難過,一方面會可憐阿樂要透過這種方式才可以分別真假,另一方面覺得婉惜,即使幻想出來的「欣欣」如何美好,而現實終究殘酷,「欣欣」清純脫俗的美好原來只是幻覺。
直至六個月後,阿樂以為重遇「欣欣」,但原來這次遇到的「欣欣」就是真實存在,當日第一次在街上邂逅的女主角,其真正身份是大學心理學研究生—葉嵐。她正正和「欣欣」相反,是一個花心和攻於心計的女生,除了會和有婦之夫偷情而獲取利益,又會為了完成「情愛妄想症」的論文而接近阿樂。不過葉嵐漸漸也被這個雖然有精神病,但性格很純粹的阿樂所感化,不理輔導員與病人的身份,由利用阿樂變成真心喜歡他,而與他交往。
可惜,最後又有人揭發他們,阿樂的病情更加劇,究竟他們會選擇在一起,抑或分手?最後一幕,兩人擁吻,似乎偏向他們是在夢中一起,多於現實。不過如果大家接受不到這個比較偏向理性的結局分析,倒不如感性地想:「這是現實」,當作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就好了,這樣倒觀賞得還比較開心。
很少有電影以角色的內心出發,而不是以事件角色出發,而《幻愛》充份描寫了兩個主角的不完美,阿樂認為自己有精神病,不配葉嵐的愛,而葉嵐認為自己很隨便,過往自願與不同的男人發生關係,覺得自己很髒,也不配阿樂的愛。在後段的兩幕為之令人深刻,一幕是葉嵐情緒爆發,向阿樂坦白自己的內心;另一幕則是阿樂病發,葉嵐和欣欣同場,這兩幕戲都將兩人的矛盾到了極致,兩人都試圖極力接受對方和自己的不完美,兩人都互相改變和救贖了對方。
愛情上,很多人因為自知條件比人差而感到自卑,不敢去愛,而精神病患者往往反映了這一點,就像戲中的阿樂一樣,不過他們的優點卻是比起所謂的「正常人」反而沒有那麼多機心,戲中的葉嵐反而會憎恨自己是一個充滿機心的人。
除了欣賞故事,本人也十分欣賞戲中導演大膽起用新演員,很多人還停留要看影星的階段,只要一套電影沒有熟悉的名字便會放棄,從來沒有給予新人機會,嘗試欣賞新演員。本電影就證明了新一代演員也可以有高超演技,劉俊謙和蔡思韵兩位演得多麼好,已經不用多說,相信各位看過《幻愛》的朋友都有眼目睹。
除了故事和動人的元素,取景也是值得令人鍾愛的元素,本片背景在屯門、元朗和天水圍,這些長期予人老遠的新界地方,反而更平民,更有親切感,畢竟本人從小就在所謂「屯天元」成長,不知正在看這篇讀後感的你對取景地點感覺如何,但請原諒我特別對「屯天元」稍為主觀地有所偏私。
整體來說,《幻愛》雖然沒有走一般精神病電影那種要人猜哪一幕是真,哪一幕是假的路線,幾乎前段已經向觀眾開宗明義「欣欣」是一個幻想出來的角色,但仍然從頭到尾沒有悶場。無他,這是一套走愛情路線,多於精神病的一套電影,內裡的情節打動人心就足夠好看。事實上,看完電影之後,本人也看過很多關於導演和兩位主角的訪問,對他們自身也有不少正面影響,起碼自身心靈上有了更多認識,男主女角更戲假情真,在戲外勇敢去愛而正式交往,足見本片影響力,本人也建議喜歡《幻愛》的朋友可以觀看他們的訪問。最後,我只能老土說一句話作結尾:「這是一套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ns 15.158.61.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