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分:100/100
劇情:40/40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PUKSVuZFb
反思:40/40
其他:20/20
想看此電影的朋友請留意,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
建議一、請先看電影再看影評
建議二、不要抱著「看拳擊比賽」的心態觀看此電影!
建議三、心智年齡太小者,請勿觀看此電影!
建議四、未有工作經驗者,請勿觀看此電影!
建議五、如果買了DVD的朋友,請選擇英語或國語字幕(即書面語),因為粵語字幕(部份為口語)翻譯出來的意思與原來英文大不相同,大為失真!
含嚴重劇透,慎入
劇情:
Narrator貴為中產打工階層,但生活乏味,以致經常失眠,縱使參加各種疾病自助團體,曾一度得以改善問題,但後來卻因為女主角Marla的出現,失眠問題再次湧現,直至Tyler的出現,並與Narrator一起創立了「搏擊會」,透過打鬥,他終於尋回自己,但好景不常,「搏擊會」規模愈來愈大,Tyler的行為便愈漸過份,Narrator決定阻止Tyler,卻發現一個重大秘密。秘密為何?當然要留給各位自行發掘了。
「打工階層」的故事照道理應該與他們的生活一樣枯燥,沒有甚麼曲折離奇之處,偏偏劇情描寫了Narrator如何對抗這種沈悶生活的各種另類方法,運用插敘與倒敘的手法,使得故事非常有趣,加上整套電影一直以Narrator的旁白,使得觀眾能更易以Narrator的第一身角度投入劇情。中後段揭曉故事中的最大秘密,更令人感到莫大驚喜。
反思:
“Fight Club”最精彩之處在於,看完此電影會有極多的反思地方,以下我會用極大篇幅描寫本人看完”Fight Club”後的反思。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Z9WMso9Zs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97HXOnynvD
或許電影中的那句經典台詞: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7fuKWe7zW9
“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you d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rGT1UU2wh
The second rule of Fight Club is, you d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ZUaipBEmq
其潛台詞在於,每個人內心都有不同的一面,但你不會提及。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1pHWrdjDn
"Fight Club"並不是單純指電影看到的那個不斷打鬥的"Fight Club",而是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一個"Fight Club",每個人都有千千萬萬不同的內在性格在打鬥,即是所謂的內心掙扎, 每個人都有善良、邪惡、恐懼、勇敢、衝動、冷靜等多方面,問題在於最終哪一種性格能夠勝出,你便會顯露那一面,但亦請切記,這並不代表你潛伏的性格永遠都是敗方。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QCUVHz4gv
我們的鬥爭還有來自學校、公司、家庭、朋友、愛情、生活,單看電影名稱"Fight Club",你或會以為這是一套渲染血腥暴力的娛樂電影,可是這套電影實際上更像哲學電影,它教曉了我們,平日我們無論是甚麼身份處於甚麼地方,都可能會有鬥爭,這種鬥爭甚至在獨處的時候也會出現。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4HjeZYJ5q
Narrator是一個處處忍氣吞聲的「打工階層」,但Tyler則是他潛意識中相反的層面,性格與行為完全與Narrator相反,大家可曾想過自己也有這個對抗自己外在一面的潛意識?其不同之處只是,Narrator精神分裂,產生Tyler替代自己,而正常的人們只是成功壓抑內心的”Tyler”,但誰沒有想過做”Tyler”的行為?誰沒有想過反叛起來?我們只是抑制自己的潛意識而已。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Zg5gsUYHR
循「愛」這方面看,正如電影開首Narrator旁白所說”That old thing, how you always hurt the one you love. Well, it works both ways.” (俗語說,人總會傷害所愛的人。其實人也會愛上所傷之人)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rfku9vYBQ
以及Narrator明明心裡是喜愛”Marla”,偏偏卻經常無意中傷害了她,就正正反映人總是後知後覺,往往要到傷害了一個人,才知道愛著對方,才懂得後悔,但又有不少人繼續傷害對方,然後重複以上公式,落入一個惡性循環,人性怪異之處莫過於此。
循「不需要精神毒品」去看,電影中提到的疾病團體與宗教,都是精神慰藉的一種,換一個貶義詞來說就是「精神毒品」,就如Narrator從疾病團體中得到自我慰藉,以及到自己的心靈尋找「精神動物」,也一如很多人從宗教中得到自我安慰一樣,可以暫時忘卻痛苦。
Narrator:”I'm going to my cave to find my power animal." (我要到洞裡找我的精神動物)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J6LsX0Ide
電影似乎刻意利用「疾病團體」代替「宗教」,以免惹起教徒非議此電影為帶有「反宗教」思想, 引起杯葛電影之類的行為,但就筆者看來「疾病團體」與「宗教」本質一樣,都是「精神毒品」,一堆人坐在一起宣洩情緒,會場內大家互相認同對方,氣氛感染下,無論電影中的「疾病團體參加者」抑或電影外的「教徒」皆很容易受到感染,漸漸失去自我個性,獨立思考能力便會大大降低,「感性」戰勝「理性」,一些精神病患者的病情便很容易被引發,Narrator的精神分裂愈趨嚴重,似乎不無原因。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VcnAY9WBT
但可曾想過我們不需要任何「精神毒品」所帶來的慰藉?電影表面雖然只透過幾句對白,提過對「宗教」的看法,但「疾病團體」似乎實則隱含了「宗教」在內,惟一不同之處在於「宗教」似乎比「疾病團體」含有更多的導人迷信成份在內,而且也是控制人心的一種上佳工具。
有些人遇上問題,總愛逃進「宗教」這個「安全洞穴」之內,但「宗教」只是「感性」方法,並非 「理性」渠道,一些實質的問題,例如失業、失學、貧窮、傷病等等,並未有實質方法解決,你可以繼續往「心靈自我安慰」的道路出發,但問題仍在,這明顯地只能夠給予精神上的安慰,可是當你繼續向空氣自言自語,或是拜祭甚麼死物都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這個世界擁有如此多的問題,卻竟然全部歸究人自身有罪?難道你沒有想過「有所殘缺的初生嬰兒」他們為何有罪?無論是某宗教的「前世有罪」抑或那宗教的「原罪」,其解釋皆令人難以接受,但教徒總是麻木,一句「不要質疑」(這與"First rule of Project Mayhem is you do not ask questions."(大破壞計劃第一條規則是不可以有疑問) 同樣荒謬)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f9xBLKOL0
這樣簡單的規條便足以埋沒不少人的理智。如果你仍麻木相信,這可隨你喜歡,但正如Tyler所說,即使有神,你也必需假設它(反正未能證實「它」的存在,只好用這個「它」)也可能討厭你,我想這才可以解釋了世上為何會有「有所殘缺的初生嬰兒」。Tyler: ”Listen to me. You have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d doesn’t like you. He never wanted you. In all probability, He hates you. This is not the worst thing that can happen. We don’t need him!” (聽我說,你要假設上帝不愛你,他一直不想要你,或許還很討厭你呢!你的痛不是最悲傷的事,不是嗎?我們不需要衪)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Cy59XRUZk
循「破壞」而看,其實每當人有不滿之處,心裡總希望摧毀這一切,發洩內心不快,只不過Tyler把這一方面以切實行動去實踐,去做一些Narrator內心想做卻又不敢做的行為:「在顧客的湯中小便」、「在電影中加插色情片段」(雖然可能只是一秒而過,但本電影最後居然也運用了這構思,不過這要看大家是否夠細心才能夠發現了)、「偷竊脂肪造肥皂,賣回給那些減肥的女人」、「設立地下搏擊會,不斷地打鬥」、「設計各種破壞行動,炸毀大廈、破壞Starbucks」、甚至「以酸性液體折磨自己」,這一切只因為「不滿」,不滿別人、大型企業、甚至自己,卻又無法宣洩,只有透過「破壞」才能發洩種種「不滿」。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G3AS38HK7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y5yWyT1pd
循「渴望做最可憐的人」而看,人除了希望做最幸福的人,但卻又希望做最悲慘的人,歸其原因正是人本身就是渴望被別人可憐,但如果別人都不覺得你是最悲慘,又如何得到別人憐憫?Narrator乘飛機時會幻想自己遇空難,但現實的遭遇說明他不夠別人可憐,他為了醫治失眠症而去看醫生,並對醫生說:”I’m in pain.” (我很痛苦啊)
卻被醫生反嘲:”You wanna see pain? Swing by First Methodist, Tuesday nights. See the guys with testicular cancer. That’s pain.”(星期二到教堂看看什麼是痛苦,看看那些得睪丸癌的人,那才叫痛苦)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ptup97OOQ
既然醫生也並不認為他可憐,他索性參加各種絕症治療團體,雖然他並不是該絕症病人,但既然無人知道他的謊言,在那裡他自然得到別人憐憫,亦因為垂死的人說的話不會被人打斷,他們的話最有份量,在哪裡他可以被別人注意,人們會專心聽你說話,甚至你不說話,人們也會憐憫你,於是Narrator終於可以釋懷,盡情痛哭,連失眠症都解決了,只是Marla也在各個團體出現,令Narrator的謊言不攻自破,這令他再次感到焦慮,無法釋懷,再度失眠,不然他一定會繼續沈醉這種「假扮最可憐的人所帶來的真心安慰」。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JY9OiuMBo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iXr68g1tu
循「不甘被控制」來看,人總是不希望被別人控制,偏偏Narrator的打工生活卻處處受制於工作與上司,令他要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他的反面:Tyler則完全與他不同,猶記得Tyler駕車,為了不讓任何事情控制自己,卻刻意放手,致生死於不顧;我們亦看到Tyler不想被社會、物質、道德、任何思想控制。Tyler:”We are by products of a lifestyle obsession. (我們滿腦子想的都是物質) “Advertising has us chasing cars and clothes. Working jobs we hate so we can buy shit we don’t need. (廣告誘惑我們買車子,衣服,於是拼命工作買不需要的東西)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BeIFd5JdX
他又說“The things you own end up owning you” (你已經被物質所役了)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Qe7IVzmaQ
他正正說出很多人想不到的問題,我們不斷追求物質生活,以為自己擁用物質,卻想不到我們反被物質控制!旁白亦提到“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 (拋開所有希望就是自由),正正反映,如果我們心裡渴望自由,就必需不要被任何東西控制。
從「沈溺」去看,我們之所以會沈溺某件事,似乎就是藉著麻醉自己,而不用面對其他問題,像Tyler那樣沈溺性愛與暴力;Narrator沈溺購買傢具與參加疾病團體,方法雖然各走極端,但殊途同歸,同為沈溺,因為我們有了事情可以沈溺,便可以暫時忘卻痛苦,那怕第二天醒來又是重複的一天,如旁白所說的 :“Every evening I died. And every evening I was born again.”(我每晚都會死一次,可是又重生一次),明知沈溺往往只會陷入惡性循環,但我們還是會沈溺當中。
從「被同化與渴望打破常規,兩者矛盾」去看,我們總是不經不覺被世界同化,形成一個規律,別人追求物質生活,我們為了不想被排斥,於是也跟著去做,誰是始作俑者?或許是那些洗腦廣告,不斷向你催眠,名車令人高尚,化妝會令人漂亮,名牌傢俱令人更舒適,信神就會得救,於是我們又跟著相信,彷彿這些廣告所說的就是真理。然而,我們的潛意識又渴望打破常規,因為如果永遠跟著別人所做,你會懷疑你與他人有甚麼分別?於是人們開始使用不同的品牌,以為這樣便會與眾不同,遺憾的是這仍並不代表你是特別的一人,Tyler告訴你: “I say never be complete. I say never being perfect.” (不要讓自己什麼都有,不要做完美的人)
當世界都告訴你,要進步,要完美,我就是要與他們不同,可恨的是人又害怕被排斥,人就是活著這種矛盾當中。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AlYMFUgDt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IHNddk6jL
究竟如何才能尋回自己?主角用了多種方法,例如購買名牌傢具、參加絕症團體、甚至折磨自從從而感到痛楚。究竟「我思故我在」抑或「我痛故我在」才是真理?電影似乎想告訴大家,不論你用任何方法,總會物極必反,當Narrator參加疾病團體成癮,以為找到心靈歸宿,最終卻被女主角弄得如此不堪一擊;當Narrator不斷打鬥,甚至用腐蝕液體折磨自己,但萬料不到他的哲理使到很多人把他當作神一樣,情況漸漸失控,這卻又不是Narrator想要的狀況。電影結尾也沒有說明如何才能令自己感到存在,這個高深的哲學問題,似乎沒有統一答案。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SnnOlw2dx
或許真正的方法只有「無知」,有如道家的哲學,如果你本來就不知道「物質生活」的存在,你便不需要這些「物質生活」也可以活得很快樂!看看平日有很多人在網上咒罵富豪,但上班時還不是忍氣吞聲繼續做你的工作奴隸,因為你始終還是要生活下去;又有很多人選擇不斷追求物質享受,物質上充裕得很,心靈卻十分空虛、人生就是活在無數的「矛盾」當中!要怎樣才有活著的感覺?痛的時候?還是擁抱別人痛哭一場 的時候?抑或......?這是沒有統一的答案,最終還是要由諸君自己探索,繼續展開我們內心的「Fight Club」。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O6EkKHEgq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3dwTmwEPd
其他:
有影評提及Narrator並沒有真正創辦”Fight Club”,那是他的夢境,只有最後炸毀多座大廈,以及他的自殺才是真的;亦有影評認為,整套電影都是他的夢境;更有人認為所有"Fight Club"的角色都是Narrator精神分裂幻想出來,我則認為這些都不重要,我會更喜歡「Narrator就只是分裂了Tyler這個人格」這麼直接,反正我認為這電影所帶來的反思比劇情更重要。雖然有人不喜歡結局,認為這是沒有結局的結局,我卻認為結局那一幕「大廈都被炸毀,男女主角牽著手」很美麗,某程度上亦符合電影曾經提及的「一切回到起點」這種思想。
我告訴你,這套電影我就是不想以客觀角度作評論,因為我就是喜歡這電影,喜歡它的瘋狂、哲理、反思、劇情、演員、它的一切。”Fight Club”完全表達了我想做想說,卻又被掩蓋的一面。我告訴你:我就是不喜歡宗教、化妝品、證書、名牌手袋、指甲油、高跟鞋、名車、名錶、名校、階級觀念、這個社會, 為何我要一直被世俗思想打壓?要被社會洗腦?總有聲音說:女生一定要怎樣、男生一定要怎樣、年青人一定要怎樣、兒子一定要怎樣、男友一定要怎樣、女友一定要怎樣、戀愛一定要怎樣?我所有想說的就是「我不要被控制」,我不期望你們會喜愛這套電影與這篇評論,但那又怎樣?反正我不會期望,電影不是說了“Losing all hope was freedom”嗎?
以下我會節錄一些個人喜歡或認為精彩的對白
1068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Wip3VoFy0
http://blog.qooza.hk/him0214?eid=25651732&bpage=#ecomments
以下為"Fight Club"25個秘密(轉貼)
http://blog.qooza.hk/him0214?eid=27174127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