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回說到,英國與清朝簽訂租約,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要租借新界99年。
條約是在1898年簽的,簽完後,英國就要派兵前往新界進行接管。
但英國遲遲不派兵前往接管。
因為,英方想先勘探新界地區的民情,看看他們的民生需求,再擬定和平的接管方針。
時任香港輔政司駱克便擔任這個重要而艱巨的工作。
當時的新界是個怎麼樣的地方呢?
「香港的新界在都市化之前,這些地區是由一些聚落組成,這些聚落有的只住着單一群體;有的則由數個群體聚居,而這些不同群體內的人,全是追溯至一個共同祖先的後代。在英文文獻中,這些聚落通常稱為『鄉村』,而擁有着共同血緣的群體則稱為『宗族』。」( David Faure:《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簡而言之,就是華南地區的中國宗族和鄉村文化。
可想而知,新界人的思想文化是比較接近清朝華南地區的傳統,在當時的新界逛逛,隨處可見便是宗祠,還有族人、族田。
當時的新界有700多條古老村落,這些村落在好幾百年前由北方地區南遷至這裡落地生根,世代相傳,開枝散葉。
有些孳蕃茂盛,權勢赫赫;有些孤苦伶仃,代代消亡。
「在1899年時,最大的本地宗族在新界已世居近九百年,而許多較少的宗族也落戶至少幾百年。」(許舒:《新界百年史》)
當時新界有什麼大家族呢?
最出名的,莫過於是新界五大族。
也就是鄧氏、文氏、彭氏、廖氏、侯氏。
要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南下到新界住呢?我在「第十章:復界後的那些海盜事兒」有提過,有興趣的可以回去看看,復習一下。
但大家也就能猜到,其實就是中原戰亂,百姓迫於無奈南遷。
大家還記得什麼唐末五代之混亂,還有什麼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就是處於戰亂局面嗎?老百姓在上面待不下去,便南遷至新界,也是想混兩頓飯,求個安居。
其中新界的文氏家族,就是南宋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之後人因避戰亂而南下之後人。
結果一住,就住了個好幾百年。
這些新界人,已經在當地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耕地的耕地,有買賣的買賣,有讀書的讀書,有打掃的打掃,有放牛的放牛,過着慢活而舒適的田園生活。
而且,人人仍是束着那長長的清朝辮子。
但遙望南面的界限街以南,便是完全不同的生活面貌。
英屬香港在英人治下發展為大城市,五光十色,星光熠熠,都市人每天都在營營役役,四處奔波,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工作忙得不可開交,放工便與友人找個聚居地聚首一堂,喝喝酒,賽賽馬,過着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日子。
這兩個文化南轅北轍的地方原本是河水不犯井水的,大家都相安無事。
但現時卻說什麼英人要來接管?
「我呸!」
新界錦田的村民可不幹了,就在輔政司駱克進行勘察工作之時,嗖的一聲,一塊石頭便擲在駱克的面上。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
駱克向村民致以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咕噥咕噥着些什麼。
村民們嗤之以鼻:
「滾!快快地滾!你們洋鬼子來我們地盤幹嘛?想打架嗎?」
在村民眼中,駱克勘察隊是一群不速之客,是要干擾他們的生活,還要破壞他們的風水。
駱克回到英屬香港,將在新界所看到的都向上報告。
「港督先生,這是我擬定的《新界調查報告書》,請查閱。」
時任港督卜力先生剛就職 ,對香港的環境正是「人生路不熟」,駱克建議新界地區宜維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習慣般處理,卜先生也是點頭稱然。
駱克的建議也是對的,畢竟新界太多宗族盤根錯節,這些固有的風俗習慣和文化一時半刻也難以改變,什麼圍村、宗祠、書室、廟宇、塔樓,已經建成好了,要他們推倒再來,可不是要激起民怨?
所以,港英政府本來打算和平接管新界的。
但,事情卻發展得太慢了。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在1898年6月9日簽,7月1日生效,但到了1899年初,英人遲遲未有公佈如何接管。
這下新界人反而急了。
「你們班洋鬼子是要籌劃如何掃平我們的大族麼?只要你們夠膽動我們一根頭髮,我就跟你們拼命!」
屏山鄧氏是當時新界最大的宗族,他招集廈村、十八鄉、錦田、大埔等各村鄉親父老,同時邀請了其居於東莞雁田以及懷德的同族援軍到新界,密鑼緊鼓,準備迎對萬一發生的事情。
1899年4月7日至9日,港督卜力貼出接收新界公示,表示要接管新界,並不會隨便改變新界人的財產和土地。如需改變,則會按價賠償。
卜先生,你以為你說上兩句話,便能安撫民眾嗎?
一切都經已太遲了!因為鄧氏等人已經集結武裝力量,如箭在弦。
1899年4月14日至4月19日,港英政府派時任警察隊長梅含理前往接管,並在大埔、杜山、石頭圍與村民發生衝突。
村民們咬盡一切奶力,什麼焚燒木棚、用炮台炮擊英軍、擲磚和用木棍攻擊警員。
當時接管的只有警察和人數不多的軍隊,因為他們在接管新界一開始也是比較順利,但後來遇上村民的槍林彈雨,警察們彈藥不足,只好決定等待英軍的到來。
大埔、元朗村民打得正酣,卻不知道等待他們的是大軍壓境。
4月16日,香港政府增兵至大埔,並進入林村谷地,現時雙方的對峙人數為約500多名軍警和約2,600名鄉勇。
結果不言而喻,冷兵器和熱兵器的碰撞,自然是冰火兩重天,結果以短短六天,以1名英軍輕傷,約500多名鄉勇悲壯戰死的結局來結束這場戰爭。
史稱「新界六日戰」。
新界鄉勇這六日流過的血不是白流的,雖然英人接管新界,但他們也知道新界鄉紳父老不是好惹的,故以士紳代管當地民眾,讓新界百姓適應英人的統治。
如此同時,卜力總督寬大處理新界叛亂者,戰死的鄉民則安葬好在沙埔公墓。
這下子,新界村民也不得不服氣了。
戰後雙方快速和解,港英政府低調處理,也造成今天我們難以找到太多關於這場戰役的訊息。
「官方報告低報了傷亡人數,從一開始反對鎮壓的港督卜力試圖了結事件,他不准懲罰反抗者,下令軍隊從該地區全數撤離,與鄉村耆老會面時對戰事三緘其口。
政府不想這場戰爭破壞新界和平安寧的印象,鄉民也很快明白到發起反抗是不智之舉。
因此,這事件從此在官方和民眾記憶中消失,湮沒無聞。」(高馬可:《香港簡史》)
好吧,新界就接管了,但仍有其他的爛攤子留給港英政府處理。
九龍城寨。
我們下集在聊。
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p7Znrb6x4
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ETsjZFqZ7
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nHRCkBnhH
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VYeBLZCjl
ns 18.68.41.17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