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舊時總離不開「食」這個字。
在我升中之前的早午晚餐都很自然全由家長去做決定的。何解?我讀幼兒班只是在上午,小學時只是在下午,每一正餐都總離不開有家人陪同,直到升中後變全日制才有了「午餐的自由」。幸好當時我家又沒有提倡「帶飯(便當)」這回事,要不然要吃那種在不夠保溫的飯壺裏燜過四五六個小時後才能吃的飯都不會太過有滋味了。況且當年微波爐都還未成為普通家庭的日常電器,更何況學校又怎會提供這種免費的翻熱服務?
我的初中學校就只有兩三部沒有太多飲料選擇的自動汽水售賣機,不設小食部的主因可能是學校的面積並不大,再加上在校對面就已經有很多小食店及士多辦館了吧?只要學生們有錢就不愁沒有吃的。由於那時的零用錢加交通費並不多,實質數字我已不太記得,從花費內推算我想當時大約是一個月港幣二百元。我還記得當時一份粟米肉粒飯連一杯汽水是港幣六元五角。一杯用橙粉開水的橙味汁是一元五角,通常買這個都會附有抽鈴噹遊戲,我就曾經抽中一個最大的。高級點的一盒250ml巧克力牛奶是要兩元,故此不可能經常喝。放學後最想吃的大腳八三明治雪糕等大約也是兩元。偶然有流動小販在校外叫賣即炸的煎釀三寶,買五元就足夠我和同學當作午餐。該校又是容許學生們在課室裏食午餐的,所以大多數的同學們都會選擇在附近買外賣回校吃。而比較想吃得好一點的同學們就會到一些連鎖快餐店裡堂食,那些年的麥當勞都被看成為高級食物。後來連被視為老套的雲吞麵都開有連鎖店就被同學們視為新派好去處。說到最高級的必定是去西餐廳吃學生餐,那時的學生餐是港幣十元就可以吃到一個有湯有麵包有飯或意粉及一杯飲料的全餐,又適逢某同學的爸爸在那間西餐廳做侍應,男生們吃不飽的話都可多一碗免費西湯。現在要吃一個同款的都差不多要超過一百元,通脹幅度超過十倍。
後來我再轉校,那間學校雖有小食部卻不容許學生們在課室内用餐亦變相要大家爭相出外搶位吃飯。那邊並沒有便宜的學生餐,大家基本都是到那幾間連鎖快餐店或到街市的熟食市場内解決。一個月中大約有一至兩次才大夥兒上酒樓食午飯,那間酒樓是對學生有免加一免茶優惠。而有些住在學校附近的同學就更沒有什麼自由選擇,基本就是要回家吃飯。而我雖然不是住在附近,但我父母都在那區工作便順理成章要跟他們吃得比較多。那時我的心情與要回家吃飯的同學們心情都差不多,就是想與同學們一起笑著吃後再逛街都變得有所限制。
可笑是當人出來社會工作後就變成完全不想出外吃午飯的帶飯黨。還記得最初加入的公司共有三層樓卻只得一個微波爐,要叮飯的同事們都要鬥快排隊去。後來我那層終於都有一個自家微波爐但依然要排隊。不想排隊的就在自家櫃底下擺放一個不小心就能燒燶地氈的舊式蚊香型電爐。後來再後來流行了小型家電後,我也買了一個一人蒸爐給自己升級為「不用排隊的帶飯黨」。其實我這樣一點也不誇張,有同事更開動了省錢模式直接在枱底下擺了個電子瓦罉煲靚湯帶回家啊!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