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筆之時,正值復活節長假期。近日打開電視看新聞,乍看離境口岸大排長龍情景,不禁讓我起了一點介心。
作為一個在都市裡打滾的小白,日常忙不過來的生活,確是想著找個空間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上班族為了享受漫長的假期,特地向公司申請幾天年假,本應能夠在接下來的幾天將自己早已規畫的旅程成真,卻在去程的旅途上不幸遇上交通擠塞,導致未能準時到達機場處理登機手續。
如此情景,導致部份人到達口岸後無奈的選擇折返,連早已預訂好的酒店房間也得退訂,「回去好好的睡一覺」。
對於我而言,趁著假期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確是一種讓自己紓緩身心、擴闊視野的好方式,但是面對如此癲狂的出遊人潮,自己倒是想著來個錯峰出行,與其離境,倒不如留在小城裡,以另一種方式打開對小城的認知。
說起這裡,我還依稀記得,近月大陸旅客在獨立書店外打卡的場景。
你可能會問:「書生,你接下來又打算說一下獨立書店嗎?這題材說完再說,不會悶的嗎?」
我倒是想說,早前的那篇《獨立書店的熱愛》是在講述自己接觸獨立書店的緣由和新平台開發的構想。而現在,卻想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去看現今大陸網路社群裡「火了」的獨立書店小旅行。
大家也許明白,獨立書店的「獨立」之處在於哪裡。它們沒有大集團的控制,也沒有千篇一律的選書和裝潢風格,更因其選書題材,吸引大陸遊客的注意。
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不難發現那些分享在地小書店的文章、圖片,更有人特意製作一份「獨立書店地圖」,供網民在旅遊時作參考。
我一直深信,社交媒體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網民的無私分享,造就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話題,而一些本來不起眼的東西,也因為這種流量效應而成了「網紅」。
而獨立書店,也正是因為這樣,而漸漸受到大陸年輕一代的歡迎。別樹一幟的選書風格,像是從獨特的角度來說這片小城的故事,而那些在大陸地區買不到的「禁書」,他們也願意在小書店裡尋找一番。
若要說小書店是代表小城文化的一張明信片,那麼要把書店們串連起來,透過遊歷來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對於某些人來說,確是一趟別具特色的文創遊。
但是,再多的話題,小書店總敵不過倒閉的命運。時間的尾巴告訴我,當太平山區快將不能「見山」的時候,內心已經打好如意算盤,要在閉店前的最後一天造訪它,買一本由它出版的書,透過相片和書籍,將它以有形的方式留存下去。
說回「文創遊」本身,目前雖然未見有任何所謂的「書店文化遊」,但我知道,每一個逛書店的人,或多或少會就著自己的興趣等方面來規畫行程。若要推薦一條「適合文青」的書店遊路線,恐怕對於部份人來說,或免不太適合,甚至不敢在某些書店裡久留。
就我的例子而言,若不是某本小書的魔力,我也不敢踏進漫畫店的門口,皆因漫畫對自己來說,並不是自己愛看的書籍類型,再且漫畫的文字量不算多,圖比字要多的書,對於文字創作者來說,雖說看的速度相對而言會快上不少,但若要我就著漫畫寫書評的話,倒是感覺有點難。
但是,遊客雖然為小書店帶來了客流量,但能使他們繼續運作下去的力量,倒是書本身。站在書店經營者角度而言,客流有了增長,但造訪者又不買書,沒有消費,卻無助書店健康經營。
在這個假期裡,縱使自己仍敵不過上班的夢魘,但自己仍盡量把握這有限的時間,逛一下在地不同的小書店,即使只是買一本小書,也已是對它們一種微小卻強力的支持。
寫在最後
這篇小文寫於3月末,而文裡的「見山」也於剛剛的周日(3/31)迎來最後的一天。雖然來時有點晚,但筆者仍有緣與在場數十人一同見證這小店劃上過去近6年的營運生涯。
關於書店的走訪記錄,近日將於新作《書店漫遊》裡刊載,敬請期待。只不過,那些來自政府部門所謂的「關注」,對於店主而言無疑是一種壓力,畢竟部門接獲投訴,前來處理有關潛在違法行為無可厚非,但那神秘的投訴者,卻是發了瘋般,總是就著同一間書店投訴不停。
小城的確需要更多有特色的小書店存在,而不是那些被大力推廣的藝術裝置。如果說那些無聊的「投訴」在小城裡僅為小菜一碟,那麼我們想希望看到的,可是對小書店的特色推廣—不僅是借造訪之名來觀光遊覽,更要透過實際行動來有效支持書店的持續經營。小城百物騰貴,當小書店正在為高昂的租金而不斷折騰之際,除了正文所述的「買書」,大家還想到其他方法嗎?不妨在下方留個評論分享一下吧!
ns 15.158.61.5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