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
作者:蘇西耶.凡卡德希
簡介:在這裡,種族、階級、地緣皆不存在,你的人脈網絡就是一切。 要看清楚這裡有多黑暗,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身走進去。 紐約的炫目光芒引人讚嘆,卻也讓人忽視了它的真實樣貌。這座全球之都中,除了社會名流紙醉金迷的生活,還有更多底層住民在「地下經濟」中謀求生計——販毒、暴力、出賣靈肉。富者與窮人、上流與底層、膚色白與黑之間,存有一道不可言說的隱形界線,但又有千絲萬縷的連結跨越了各種限制,勾串起兩個極端世界。繼前作對芝加哥地區的黑幫研究之後、美籍印裔社會學家凡卡德希這回來到紐約,和毒販、老鴇、非法移民親身接觸;透過他們的帶領,潛入紐約底層世界。在這個貧富、人種、階級界限曖昧、混沌,相互交纏的地帶,他看到了上流社會私下仲介高端賣淫的精明算計,有意跨出固有區域、打進高端市場的黑人古柯鹼毒販的地盤之爭,以及性工作者和買春客彼此間毫無心機的互助關懷。從這座城市燦爛表象底下的黑市經濟裡,時而涉入、時而抽離的他看到的不僅是蒼涼人世的不公和冷暖,更有底層弱勢者竭力求生時的百態縮影,和微微閃現的人性光芒。
節錄:
我一直堅信時間能讓事情有所變化,時間能看到世人一般想隱匿的;聽見他們說出平日羞於啓齒的事;時間會給人安全感,讓人透露自己恐懼的事物,或是建立起信賴的關係。—p.6
就算她有將酒保和計程收費司機當成僕人來使喚的壞習慣,你也很難因為這樣而討厭她—她的優越感並無惡意,而是與生俱來。這正是她吸引我之處。—p.13
犯罪者總會將自己的行為冠上某種崇高的目標。性工作者自稱為「治療師」,提供類醫療的服務;藥頭說他們是把不法來源的錢從社區拿走。—p.27
這個底層世界改變了原有的型態來照顧自己的同伴。—p.67
人群、資源,財富和機會全都快速全球化的現象,到底為人際關係的持久性帶來何種影響?新機會義必將帶來新危機,我得先了解危險,才能找出正確的解決之道。—p.78
「性」將眾人串連在一起。這句話兼具字面意義和社會意義。性產業在這個隱藏的世界裡似乎無處不在,以千種不同的方式讓這個群體的人互相凝聚。—p.90
他們的英文程度和膚色是阻礙他們成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們似乎對音樂、電影、藝術、美食這些大家在享受沒有階級之分的關係時會談論的話題不感興趣。而這些話題正是想在紐約暢行必備的「第二貨幣」。他們困在同族類的世界裡,惡魔之手削弱了他們與人社交的勇氣。—p.115
當情況惡化時,窮人比社會上大多數人更認命。這個社會要他們相信,他們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p.137
我在門口開他玩笑。「你怎麼能堅持照顧這個毫無希望的案例?」
他愉快地回答,「因為我是有信仰的人。」—p.141
好言相勸再加一把槍,得到的會比只有好言相勸的更多。—p.171
卡拉需要學會跟有錢的白人嫖客打交道,她的談吐、行為都要像白人,甚至連性愛姿勢都必須改為「白人風格」。—p.197
曾幾何時上通識課的時候,「教育」成了我想不到答案時的「標準答案」。如何減低吸煙率?教育市民吸煙的壞處。如果幫助市民脫貧?透過教育。如何降低犯罪率?透過教育,讓罪犯成為文明人……那時我還很天真的以為,教育便是解決一切的靈丹妙藥。可是當年紀越來越大,開始漸漸覺得「教育可以使人脫離貧窮、向上流動」是個天大的笑話。沒錯,教育的確可以增加人們在社會上的向上流動率,可是前提是你先要有資本接受教育。當教育商品化時,金錢是一個限制。也有些無論有沒有接受過教育也改變不了的先天性條件,例如種族,就註定了你的地位。本書就是論述了這樣的一群人,為了溫飽/刺激/社會向上流,選擇了教育以外的出路—檯面下、旁人覺得不正確的犯罪之路。
世上有不少人,比如性工作者和毒販,都在努力打破隔閡,向上流動。作者選擇以「創業家」來稱呼他們,是因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都為了一個美國夢而奮鬥。不過他們大多傷痕累累,慘敗而回。當中有不少複雜的原因,除了金錢外,窮人還很難融入富人當中。不是因為他們缺錢,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像是文化修養和談吐之類的軟資產,另外在面對富人時也較自卑等。不過作者也提到有不少上流人士因為刺激而試著打破隔閡,進入檯面檯底下的世界。
很多人覺得只要根治了某些行業,好像性產業,社會便會變得更美好。可是他們從沒想過,很多人以此維生。失去這些產業,他們可能連生存也成問題。
這些檯底下的產業雖然違法,卻是社會「必要的邪惡」。它們不但推動經濟,更能使很多人得到溫飽。
書裡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不要可憐窮人。他們和我們一樣,會為了自己的生活奮鬥、有夢想、有人際和工作上的挑戰。雖然金錢限制了知識和眼界,但他們本質上和我們分別不大,大家地位平等,沒有誰比較高比較低。
有很有趣的概念值得一提—「漂移」。在全球化的地市下,為了不被淘汰、能有更好更安全的生活、能賺更多的錢,人們必須不斷穿越邊界。檯底下的人進入檯面上的世界,檯面上的人進入檯面下的世界。兩邊世界的邊界開始模糊。這也適用於現在的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為了保持競爭力,我們必須不斷變換身分,同時要不斷適應多變的外在環境。
作者在研究期間正經歷婚姻破裂,檯底下的世界成了他的慰籍和避難所。作者想要幫人,卻發現自己被人幫助了。在這廣大的世界裡發現自己的渺小,是這殘酷世界裡的一點點溫柔。連結自身做義工和短宣的經驗,懷著滿腔熱誠想要幫助別人,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反而受到別人更多的恩惠。所以不要預設別人需要幫助,也不要過於看重自己。
ns 15.158.61.4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