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完成的是Margaret Atwood的《使女的故事》。有Hulu帳號的朋友應該對這部不陌生,之前被改編成拿下艾美獎、轟動一時的影集到底是怎樣演到第七季的啊?
這部反烏托邦小說講述在神權國度基列共和國的統治之下,被迫淪為使女的女主角的故事。被奪去名字、財產和身體自主權的使女是一群為顯赫權貴提供性服務的健康女性,生存目的只為傳宗接代,類似孕母的一種角色。這本書為第一人稱,以女主角為視覺「口述」整個故事。其語調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沒有過多的感情起伏(也有可能是翻譯和原文造成的落差),彷彿女主角對自身所發生的可怕事情習以為常。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掙扎也顯示出女主角的價值觀如何被改變,非常細膩。這不禁令人聯想到人類的適應力是如何的出色,人民又是如何習慣國家由民主自由走向極權,例如二戰時期的德國。
整個故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這一點頗深得我心。大部分的比喻都與生命有關,例如使女的紅衣是鮮血的顏色,象徵生命。雞蛋是我全書中最喜歡的一個比喻。書中提到女主角覺得雞蛋的外表醜陋但內裡完整,暗示著她自身在基列共和國的價值──除了內在的子宮用來孕育生命外,其他一無是處,不論是女主角的人格還是外貌。另一點令人驚嘆的是故事中的真實感。據作者所言,故事中的情節如父權社會、蕩婦羞辱、環境污染等全都有事實根據,即意味著未來完全有可能發生和小說情節雷同的現實,其警世預言的定位可謂十分出色。
在《使女的故事》所描述的基列共和國中,不難看到父權社會的縮影──權力與個體之間的拉扯。故事中有不少抑壓環境下的情欲描述,可看出權力如何在兩性之間流動,也如何與身體自主權息息相關。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許權力。作品多次使用了「駕馭」這個字眼,彷彿擁有權力就能駕馭他人。
父權社會下無論是男還是女都是受害者,《使女的故事》也不例外。在小說中,處於不同階層的女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使女,也就是女主角的身分,被剝奪了所有自由和權利,只餘下生產這一功能﹔馬大,也就是女僕,除了所服侍的住宅外甚麼地方也不能去﹔大主教夫人,看似是最尊貴、待遇最好的制度得益者,也失去了進行性行為、生育的權利。而這些女性互相仇視嫉妒,彼此怪罪對方,卻很少發現造成這一切的制度問題。《使女的故事》所描述的,大多都是這樣的小人物。
男性不像女性只能生育和持家,他們仍然有讀書寫字的權利,也能管理和勞動。男性看似在制度中得益,卻仍然深受其害──他們沒有愛人和享受性的權利。低階層的男性需要透過實力來證明自己,藉此贏得結婚的權利。但即使身為階級頂端的大主教,仍不能自主和女性建立關係。所有和使女進行的性行為都只能在特別的日子發生,而且要在眾目睽睽的情況下進行。
文中強調有一群不檢點、不純潔的「壞女人」,一直都是女性們害怕和避免成為的對像。她們因不符合社會主流的標準或是反抗他人強加在自己身上的要求而被送到蕩婦俱樂部和隔離營,從事有害身心的低下工作。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需要運作暢順就必須要有這群「壞女人」的存在──蕩婦俱樂部是用來維持他國交流的場所,隔離營的女人即負責處理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即使這些「壞女人」如何離經叛道,仍不能脫離國家的掌控。這不禁令人聯想到某些人對性工作者的看法──既覺得他們骯髒不道德,卻又視他們為維持社會的「必要之惡」──讓人發洩慾望,減低犯罪率。
與這些「壞女人」不同的是,有一群受社會制度獎勵的「好女人」。她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成為幫兇,去擠壓其他女人。她們擁戴制度,並以此為榮。有些人甚至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幫助其他女人適應這個社會。
不過最令我深刻的卻不是任何社會的黑暗面或是劇情的描述,而是作者對信仰的刻畫。基列共和國以聖經為最高標準,以其內容實行統治(不過我也不肯定基列共和國的國教算不算基督教,因為故事裡提到這個國家曾迫害新教徒)然而有趣的是,作為使女的女主角同樣信奉同一位神,只是不相信基列共和國所行的是上帝的旨意。一方是以宗教之名迫害他人的加害者,另一方是在絕望中仍不失去信仰、仍試著相信上帝的被害者。雖然同為信徒,卻能做出如此截然相反的事情,不禁令人聯想到現實中以宗教之名迫害他人的國家。
這是一本很值得細細閱讀的小說,願我們的世界不會有一天變成基列共和國。37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m5Q9Wxh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