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 香港01 的 01博評-政經社 投搞 -《言論自由,思想不自由》,當時我在英國讀書回來後,還沒有找到工作,在朋友鼓勵下,做了人生第一次投搞,便成功刊登了。
我也有投過學術會議論文,也是兩投兩中,我投搞的成功率可算是百分之百。
兩年前重看這篇文章,十分唏噓。
文:工程思
言論自由,為的是思想自由。
民主,自由,真正意義是要包容不同的聲音和政見,給予思想自由的空間,達至百家爭鳴,不是二元的對立。包容,包括尊重對方,聆聽對方,更重要是放下堅持,有被說服批評的空間,也有同理心。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沒有這胸襟,在當權的時候,怎樣處理反對的聲音,異見人士,怎樣不分政見服務眾人。
以言論自由之名,卻壟斷了言論的空間,進行文革式批鬥,是言論霸權,胸襟狹窄的表現。你會開始發現他們在言論上的雙重標準,只許周官點火,不許百姓點燈。
言論最弱勢的,選擇了沉默,忍受言論霸權。
在香港讀書的內地學生,在現今香港社會,言論最弱勢的,選擇了沉無言的反抗。我認為不少香港的學生,對內地學生的關懷,也選擇無言的,不張揚的,關心這些客旅的。
追求民主,也是放下身段了解他們,服待他們,縱使他們選擇了沉默。
有一位內地女學生,孤單一人受到眾人的批鬥和網絡欺凌,但她選擇了包容,替香港學生說話,保護他們在國內的名聲,她的胸襟顯得超然。
言論自由,為的是思想自由。思想自由,為的是尋找社會的真善美。
我想,在香港受過教育的,會認識仁義禮智。仁在於側隱不忍之心,義在於公平正直的心,禮在於對人尊重的心,智在於明辨是非的心。這是中國文明的基石,也是放諸四海而皆準。
各大學學生會成員在上莊的咨詢大會上,一定會被問到大學校訓。
香港大學校訓是明德格物。明德的簡意,說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序。治國,現在的語言是政治參與,要求是要先修身,培養高尚的品格素質,將來以德服眾。
格物的目的在於致知,即擁有淵博的知識,以學識明白事理。教育除了吸收知識,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養。
中文大學的校訓博文約禮,博文和致知意思相近。約文是接受禮法的約束,尊重別人的方法。
一言蔽之,學生要有品格的操練,和大學生身份相稱。作為世界知名大學的學生領袖,不只是本地學生的榜樣,更應是華人社會的典範。
這些二千年前的儒家思想,是否過於迂腐,是否思想的保守,言論自由的絆腳石,會否過份體面,不適合被打壓的年青一代。
有一種狹隘的言論自由,是無邊無際的,不受約束,包括道德法律的約束。任何形色的約束,為之打壓言論自由。這是放縱的自由,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可以目中無人,目空一切。
縱使言論有自由,卻沒有真善美的追求,是可悲的。
ns 18.68.41.17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