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 2.2
[原文] 貞觀元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或有護己之短,忌聞其失,有是有非,銜以為怨。或有茍避私隙,相惜顏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難違一官之小情,頓為萬人之大弊。此實亡國之政,卿輩特須在意防也。隋日內外庶官,政以依違,而致禍亂,人多不能深思此理。當時皆謂禍不及身,面從背言,不以為患。後至大亂一起,家國俱喪,雖有脫身之人,縱不遭刑戮,皆辛苦僅免,甚為時論所貶黜。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
[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同黃門侍郎王珪講:「中書省所出既詔書,門下省間中有意見唔同,又或者中書省門下省兩邊都有錯,理應互相更正。本身設置中書省同門下省既原意,就係互相監督,防止雙方出錯。唔同官員之間,每每有意見唔同既時候,肯定又好批評都好,都係出於公事。有人出於護短,唔想聽到自己既過失,他人批評之後,就藏怒宿怨。又有人唔想破壞交情,為左顧全對方既顏面,明知政令有錯,都要立即實行。遷就一個官員既情面,馬上成為天下百姓既大害,咁樣落去一定天下滅亡,諸卿一定要留心防犯。隋朝京城內外百官,處理政事通通都無主見,終於天下大亂,好多人都唔明呢個道理。當時人人都話禍亂唔會喺佢地嗰代出現,表面順從,背後反對,唔認為咁既處事方式有問題。點知天下一亂,家國淪喪,就算可以甩身,丁點刑罰都無受過,都係食盡苦頭先可以倖免,兼且受到當時輿論批評。諸卿處事一定唔可以存有私心,務必秉公處理,堅守正道。凡事要互相啟發,切忌上下雷同。」
ns 15.158.61.5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