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慢慢開始長老,接觸死亡的次數不免會增加。當然不是說直接接觸的那種,不然都死翹翹了,沒甚麼好講的。我是說間接的那種,可能是身邊的親人、曾經的班主任、電視上常見的藝人……
始終在華人的社會,死亡還是日常交流中的禁忌項目,像是哈利波特裡「那個人」的名字一樣,不要提,不然像是在觸別人霉頭吧?可是愈煞有其事的把它禁起來,人們對死亡就愈沒有抵抗力啊;然而死亡是人生必然會碰上的事情,絕口不提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可惜的是,我們的時間是單向的,逝者已矣,也救不回了。當下我們當然會感到傷痛,會止不住的淚下。然而,我們不是鴛鴦蝴蝶命,也不是命運共同體,Ta死了,而我們還活著啊。「還活著」的意思是我們雖然一下子難以釋懷,但生活中的種種仍然會纏上我們,我們還是要如常地處理啊。
我們當下會泣不成聲、撕心裂肺就是因為Ta對我們很重要吧?Ta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改變吧?如果習慣、想法或東西會隨著Ta死去就打回原型,那大概算不上是「改變」,充其量叫「抑制」、叫「紓緩」。身患濕疹,每天照三餐搽藥膏後就沒有發作,但少搽一天就滿身紅、滿身癢,這也不會叫「痊癒」,只會叫「控制」、叫「抑制」。
雖然「雖死猶生」本來有著它的解釋,但我想就字面詮釋一下。人們常說:「人死如燈滅」,死了甚麼也帶不走。這句話如果是以「向死而生」的角度去理解的話,我覺得是不錯喇。但是如果用來證明一個人死了就毫無意義,死後功過全化灰,這樣我就不敢苟同了。
對待已過世的人,我寧願持著「雖死猶生」的態度。Ta生前會在甚麼時候提點我?在甚麼時候責備我?在甚麼時候替我高興?又在甚麼時候與我狂歡?即使身邊沒有Ta,還是在心間、在內在世界留下一個Ta;或者說誇張一點,生出一個以Ta為原型的次人格監視自己。
死亡可以無禮地忽然而至,是個連預約也不會的臭流氓。不過再怎樣罵它,它還是這個樣子。那我們大概只可以做好準備,免得它突然來訪弄得自己慌張、丟三落四的樣子,那些遺憾啊,悔疚啊,這些又帶不走,留下來幹嘛呢?
嗯,是時候辦工了www 下次再見。
ns 15.158.61.4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