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到佛本是道這部作品,然後我又想起一些有描寫到佛教的小說,這些作品都把佛教寫得很......我不知道要怎麼形容,總之就是格調降低很多。
認真來說,佛教這種東西其實是很高大上,這部分不是它自己把自己吹得很高大上,而是這一整個系統整體是融會自洽的,因為本身設定完整,所以深入研究其中會覺得很不可思議,這是概念上的高度所導致的,這也是為什麼做為世界有數的大宗教之ㄧ很少人拿佛教背景來寫故事,因為太難寫了。
認真來說,我個人並不是個佛教徒,我也自認為不是,不過研究佛教跟佛學也好長一段時間,甚至有點小成果。18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3dnbcy6hM
所以這篇雜談我來講一下普通人比較不懂但又比較好理解的佛教(佛學)體系。
首先,佛教跟佛學基本上是兩個不同的體系,而佛教是建立在佛學之上的,換句話說一般人認知的佛教其實是衍伸出來的東西,但有些人理解這一切會混為一談,這也是為什麼不太接觸佛教的人會覺得佛教很多概念很混雜,這單純是太多人把很多概念混在一起的關係。
佛教有分很多派別,在台灣最流行的是淨土宗,這是一個只靠相信佛菩薩存在就能得解脫的宗派,但是正常人想也知道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想要得救不是只有靠相信就能得救,平常為人處事方面也有些規矩要遵守,就是一般不太強調這部分(容易被忽視)。
而我前面指的佛教跟佛學這部分,要把這兩者分開就是分成以信仰為主的佛教跟以學問為主的佛學,當然比較多人知道的宗教方面知識都是佛教相關,淨土宗跟這部分關聯比較深,但不代表淨土宗沒有佛學的部分,這是不能這樣理解的,就像我要把佛教跟佛學分開就是讓閱讀這篇文章的普通人比較能懂而已,但不代表外面的說法就是這麼一回事。
(分開解釋有分開解釋的好處,所以我才這樣做。)
首先先來講佛教的部分,因為牽扯到信仰,所以這部份跟超自然存在有關,即為一般認知的佛菩薩。
一般人說到佛菩薩都是把祂們當作神明看待,但事實上在佛教的教義中,佛菩薩跟一般人認知的神明是不同的。
佛教的說法是把一般認知的神明叫做天人,是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人,只是具有神通而能影響這個世間,而所謂的神通就是一般認知的超能力,當然佛菩薩也有所謂的神通,但佛菩薩比一般的天人多了一種神通叫做漏盡通,就是不會生煩惱的意思,也因為不生煩惱早已解脫所以不入輪迴,而一般的天人會起煩惱也有壽命之分,所以年紀到了就要重新投胎當人。
有人會想那我們拜的神明其實就是另一種"看不到"的人嗎?
以佛教的定義來看就是這樣,但那些看不動的東西其實不一定是天人,也有可能是比較低階的靈體,從我得到的資訊來看,層次高低不同的存在影響人世間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所以一般接觸到的通靈人大多都是.......反正不要期待有多厲害就是。
那對於天人來說佛菩薩是一種神嗎?
不,佛菩薩自己不認為自己是神,只是得了智慧解脫之後精神層次更高的一種存在而已,所以會在佛經中看到佛入世傳道還會給那些天人當老師,並不是因為佛菩薩的神通力比較強,而是在傳授知識的範疇中佛菩薩的存在可以當那些天人的老師,也因為這樣,比較瞭解這部分的人都會把佛菩薩看做比一般的神明還要高階。
切記上面這部分指的是一般人認知的人格神,真正完美的神並不屬於這部分,有些宗教信仰是全能的神,佛教並沒有否認這種存在的存在,但也沒提到佛菩薩跟這部分是什麼關係,一般來說看其說法佛菩薩只是把自己當作另一種存在的"人"而已。
那佛跟菩薩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以容易理解的角度來看,佛比較高階,是修行圓滿的覺者,而菩薩是有分階段的不同,一般都是解脫之後入世解救眾生,所以菩薩還要再修行,這部分以度眾生成佛為主,但實際上有些菩薩早就能成佛只是卡著不成佛而已,詳細的部分要去看大乘佛教的經典去理解。
不過對我來說,這部分由於牽扯到超自然的存在,老實講我覺得分辨這部分不是這麼重要,只是有些佛教徒很喜歡談這部分的設定,特別是台灣這種大乘佛教流行的區域。
除了佛與菩薩外還有第三種!
修行有成的第三種叫做阿羅漢,這種比起佛菩薩比較少人知道,阿羅漢就是已經解脫且不入輪迴的存在,某種程度也是修行有成,但是跟佛菩薩不同之處在於阿羅漢不度人,屬於那種修到一定成果自己得道就不幫忙他人的那種。
強調修行成為阿羅漢著派別多是小乘佛教,以自力解脫為主,也因為有人認為大小乘分有點歧視的意味,所以又有人說這是南傳佛教。
而我想講的是,救世人這是一件苦差事,很多人學了大乘佛法就想導正社會風氣,但其實自己不是很懂,很多道理說出來應用在錯誤的環境下反而變調,根本就是害人,相較之下以自利為主的小乘佛法比較不會害到人,但是小乘佛教因為不重視度人的行為造成難以推廣佛法,這也是一大弊病。
回到前面,純論境界來說,阿羅漢、菩薩、佛之間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都是已經解脫的人,可以不入輪迴,只是菩薩還會入世度人,佛則有大願力行於世,開創一界接引眾生到新的世界修行,所謂的極樂世界就是如此。
認真來說,極樂世界就是成佛的補習班,之所以極樂是可不受輪迴之苦,很多人不願再輪迴受苦才求佛菩薩接引,這也是淨土法門興盛之所在。
但佛經也有說過當人在人世間打滾其實才是成道最快的方式,卻也不可否認很辛苦,脫離哪種苦海就要看個人的選擇了,這件事情沒有對錯。
接著講佛學。
認真來說佛學的部分是最難搞的,所以這部份我盡量挑重點,也少解釋專有名詞,因為很多名詞它真正的意思我也不算完全懂,所以我不想學某些佛教徒愛賣弄專有名詞這樣,看了累又似懂非懂,拿出去賣弄又感覺很心虛......
佛學,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離苦得樂。
而這個離苦得樂中有很多階段需要去克服挑戰,因為佛學這種東西是可以實證的,它不像一般的宗教信仰強調要你相信就能得救,而是要從不斷的思維調整辨證證明這條佛學的路跟自己驗證是一樣的,從而證明自己是對佛學也是對,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終成道解脫。
對!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脫而已。
(所以那些佛菩薩度人並不是成道後必須做的事情,而是有意願才去做)
總之,學佛就是為了解脫然後離苦得樂>>完成後就免受輪迴之苦。
先說明輪迴是什麼好了!
輪迴這個詞不是佛教獨有的,很多宗教都有這個概念,聽說早期的天主教也有輪迴的概念,只是被刪除了而已。
輪迴是指人的壽命終了後靈魂會投生新的身體,只是這個身體不一定是人,你行善積德夠多就當天人享福,這邊講的天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天人,據說在那個世界生活非常的快樂,問題是天人沒有斷煩惱,所以天人依然有壽命的界線,同時因為在那個世界生活的太快樂導致不願意修道,因此當天人其實比當人難修行。18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LgUYtQ3XT
其他佛教中還有講到六道輪迴中的五道,這部分我就不說了,應該是比較多人知道且聽膩的部分。
總之,輪迴就是不斷生生死死靈魂在不同世界中流浪,不管怎麼說都有生死之苦,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脫離輪迴擺脫生死之苦。
當然脫離輪迴並不是簡單的事情,佛菩薩之所以為天人師也是要教他們脫離這個輪迴,不然當天人享福享盡還是要重新投胎當人,至於當人有趣嗎?正在看我這篇文章的人大概想一下就知道答案了。
為了脫離輪迴,首先佛學先定義什麼是苦,先知道什麼是苦,然後對症下藥比較好解決,然而實際上佛學中定義的苦有很多種,有些是超過一般人所理解的。
舉例來說,普通的受苦是苦很容易理解,但佛學中說到你感到快樂也是一種苦,因為快樂的感覺會消失,所以......
這部分我個人不想解釋佛教的觀點,我比較想說的是,在我看來這是用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來解讀人的思維,因為佛學中要讓人解脫的一個大環節就是去除執著,而因為執著的心導致人對事事物物有依戀,而因為那些不該有的依戀導致人們入輪迴。
總之,說到苦就要歸類,而這些苦是因為執著來的,又因為執著導致人分不清楚自己是誰,錯把虛假的事物當成是自己,只有根除這些麻煩跟毛病,且清理到清潔溜溜人才可以得道解脫,整個佛學的目標就是這樣而已。
至於要怎麼做,這中間的部分太多了,光是去除我執、法執,還要明心見性等等。
又因為每個人在學佛修習中遇到的困難不同難以參照,佛學只是給你一個大方向,然後分門條列出來大概要怎麼做,實際上每個人遇到的困境都不同,再加上每個人的心理問題也不同,更不用說解脫之道無法依賴他人,有的時候別人看到你的問題點是什麼還不能明白的點醒,因為貿然指出真相是什麼不靠自己悟,很容易讓人陷入另一個誤區說我遇到的每個問題都能這樣解,實際上是不能這樣,這條路之所以難修也是如此。
看到這裡有些人會想到一件事,我好像沒有講到善報惡報因果業力的部分。
這是因為在學佛的過程中因果業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這跟因緣聚合有關然後主要影響到你下次輪迴時投生的去處,而你學佛的求解脫是從心智上去成長最終導致靈魂解脫,所以脫離輪迴那些累世的福報其實就沒這麼重要了,就是造太多惡可能會把人拖入地獄,所以沒有人在說我學佛確定解脫不入輪迴造惡也無所謂了,認真來說你修到一定程度根本是看到準備造惡的因就閃得遠遠的,不為什麼,只怕惡業現前惹出更多麻煩而已。
所以大概提一下可以了解到佛教的部分主要是信的部分,相信佛菩薩的存在,然後做該做的事情,那怕這輩子沒能解脫還能靠佛菩薩接引去極樂世界補習,這就是現階段比較熱門的形式。
原因無他,靠自力解脫太難了......有多難?千萬人學佛有沒有一個都很難說,特別現在是末法時代。
表面上佛陀的教法還傳於世,但實際上真正的內容已經被很多資訊給汙染了,更別提這個時代有這麼多污染人心的資訊。
當然在濁世中修行成道是最快的,缺點就是很容易萬劫不復,因為太容易迷失自我。
最後的最後,我講一個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輪迴說法。
有這麼一說,所謂的輪迴就是讓靈魂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學到一定程度就不需要再入輪迴了,這個說法其實佛教中沒有提過,但我覺得很適合拿來做為另一個角度的思考,至少不要讓人覺得輪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生離死別其實一點都不可怕,懂的人就懂,然而這件事情難以言喻而已。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