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談談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爸爸》。
這套電影的評價挺極端的,有人覺得電影以鏡頭不斷賣弄傷感氛圍,故事卻零碎而缺劇情,許多線索交代不清,徒浪費演員功力;亦有人覺得電影營造悲痛到位,是難得的好電影。
就個人而言,我覺得這套電影還算不錯。不過建議觀賞時,將重心放在角色情緒的描寫上,而不要追求殺人事件的故事重組。
※
論編排
電影由五章組成──永年、厚恩、金燕、三花、厚明,整個家庭成員各為一個獨立成章。時間非順序,有點像小說的分章兼述倒敘與插敘模式。這種敘述模式對不同讀者而言,一般是好惡參半──倒敘插敘能補充角色心路思想,但過多時則會讓人覺得枝節過多主線不清。這或者是電影引來兩極評價的原因之一。
在五章的安排上,做法我覺得合理可行。可惜是電影雖分作五章,但五章所冠名的重點人物描寫不夠突出,看上去五章不過是永年的不同視角,而非五個角色五個人的不同視角。
導演翁子光稱拍攝取得真實事件中簡父的同意,相信在資料搜集的過程中,簡父也是資料提供的重點人物,畢竟事件中兩位已離世,一人身處青山精神病院中,就算訪問當年離世者身邊的師友,資料相信始終有限。或許是基於這個因素,即使電影分作五章,其角度似乎擺脫不了父親主導的影子,讓人覺得其餘四個角色立體感不足。
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hkjscQhYp
論劇情
或許因為觀看前沒有甚麼前提想法,因此觀看後不像一些觀眾產生劇情欠奉的不滿。
若進場前的期望是看到一個具起承轉合的殺人事件,此電影編排及內容的確會讓人失望,因為電影是通過切換往昔與現在人物的行為,來刻畫永年的心理狀況──原有生活一夕傾覆,由美滿天堂直墜無邊地獄,他如何滿身鮮血、揹著元兇親兒,一下一下地爬過這荊棘之途返回人間。
這是一件真人真事,是因精神病而導致的悲劇。正如電影中,永年反覆詢問厚明為何要這樣做(弒母殺妹),厚明沒有正面回答,其中一幕是怒懟永年說:「只是你一個想知原因」,最後不歡而散。
殺人要有動機,但對一個精神病患者而言,那個動機是讓人難以理解的,相信這也是永年一而再再而三追問的原因。電影固然可以捏造事實,加入厚明在事發前的異常行為、加入父子、母子、兄妹間更多的衝突點,讓劇情變得更合理、更峰迴路轉、更引人入勝,倘若這樣做,這電影不過是在真人真事上予以改寫的故事,再非改編自真實事件。我亦相信,簡父也不會認同這套電影的拍攝。
現實每一件事,也非事事能究其根源因由。可即使是無由之事,一樣會影響人的情感,或正面、或負面。
我不知道導演原意,只是覺得不「豐富」劇情,是對原事件中所有人的一種尊重。
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VrBf2Ek4c
論人情
電影中所有的情,都是圍繞永年而引出的。
原本齊齊整整的一家四口,一朝只餘兩人。其中一句能概括永年餘生須面對的,就是:「既是至親,也是仇人。」
尋常兇殺案,死者親友總有能憎恨的對象──兇手。這種情緒轉移,目標明確,也較能讓人宣洩到悲憤的情緒。可倫常慘案最可悲的,就是理應憎恨的對象,偏偏是自己的至親,甚至是世上僅餘的至親。永年失卻本應成為對外宣洩情緒壓抑的兇手──親兒,最後只能內在消化這種恨,無法對外(厚明)宣洩的恨,變成對自己的恨──恨自己沒有保護妻女、恨自己沒有及早察覺兒子異常,甚至可能是恨自己不能去恨。
永年選擇繼續在原來的家生活,或許是不願離開妻女、或許是對自己的懲罰,似乎透過這個舉動,守著這個家的存在,縱使現今只餘自己與三花,縱使只餘一封封沒能寄抵的信。往昔通通遺留在這個空間,或許是死者伴著生者,或許是生者陪著死者。
不同片段都發生在這四面牆之內,過往四口生活的點滴,現今孑然電召女郎的尷尬與憤懣。狹小的空間中充斥著喜怒哀樂的情緒,就如永年努力地生活著,怒力的扶持著兒子,卻彷彿從未踏出去一步。
推動永年繼續活下去的,是對兒子的責任及愛。因為他將兒子所犯的錯,歸咎於自己的疏忽,所以步履再艱難,他也必須將兒子拉出泥沼之中。他的理智讓他能保持克制,保持著正面、積極、關愛的態度探望兒子、開解兒子。可是,一個人沒有可能永遠以理智抹煞掉內心的空虛與悲苦,於是,他所有的負面情緒便屬於那個空空洞洞的家,也只有獨處於這個家時,他才容許自己崩潰、爆發。
無疑,整套電影展現出的,便是一種彷彿被無形囚禁的壓抑情緒,至於那種對自己、兒子的和解,一種放開的感覺。也許有人會覺得用放下更貼切,但個人認為在面對妻女喪命之痛,偏偏兇手還是自己的兒子,是很難很難做到放下的,因為放下,就是往日種種再難擾亂個人心弦,而在電影中,我覺得永年是努力地往前走,但未到能做到放下這步。
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7gAcoZzbn
論剪接分鏡
前文已提到,電影中穿插了不少倒敘與插敘的片段,透過這些補充細節,呈現角色間的互動與情感關係。要說最印象深刻的分鏡,大概就是父伴子海濱踏單車一幕。
這幕被剪成兩個片段,在「永年章」與「厚明章」中出現,而兩者是銜接的。在「永年章」中,永年陪著小時候的厚明踏單車,由起初的陪伴在側,至厚明愈踏愈快,永年追不上而在路中喘著氣,望著兒子背影遠去;至「厚明章」,緊接回這一幕,永年在喘氣後,再次𡚒力向前跑,終於追上兒子,兩人並肩相伴而行。前者象徵永年在厚明成長時期,追不上兒子步伐,兩人關係越趨疏離的心,終致慘劇發生;後者象徵永年下定決心加快步伐,努力追回遠去的兒子,兩人的心再次連結起來,也正是慘劇發生後,永年決不放棄兒子的寫照。
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rAOrndj6G
論演員
此電影描述的,是平淡生活與倫常悲劇,沒有特技,沒有打鬥,沒有規模的場景。演員只要演得足夠寫實,投入合理的情感變化便可。劉青雲演技無庸置疑,按年紀差不多素顏上陣便可。在多個主要角色中,厚恩的描畫是最淡的,不確定是資料不足,還是因衝突與她的關係較遠,其角色給人的感覺最不立體。至於厚明一角,最讓人出戲的就是成人版由呂爵安飾演,在他出現的一刻,我腦中生出的感想是:「搞乜鬼」?
除了永年一角,其他角色發揮空間不算太大。若要吐槽一下,就是劉青雲飾演的永年粗口不太流利,大概他日常是不說粗口的。那種市井流氓的流利粗口,在他口中變得相對生硬不自然。
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oHoa93sef
雜談與雜感
整套電影節奏是緩慢的,有點像台灣本土細膩的情感類電影,對凡事追求速度的香港人而言,或許會覺得拖沓。
電影末寫厚明終於能離開病院,父子一起回到家中,雖已物是人非,但終算圓願。在真實事件中,簡父之子仍在精神病院中,其有生之年希望能帶兒到妻女墳前道歉之願,還待將來。
我想,簡父死去的妻女,尤其是簡母,我相信疼愛兒子的她,在臨死那刻只是想問一句為甚麼,而不會怨恨兒子。這點,大概是簡父,或許電影中永年一而再地追問兒子為甚麼的原因。到底他是為自己而問,還是代妻子而問,只有當事人知曉。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i5hAbBl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