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喜歡寫作或是看書,比較偏愛小說和故事的人,較容易對身邊的環境及人們產生同理心。這是因為在寫作過程,或在閱讀時人們必須先對故事角色產生同理心,他們才會願意繼續讀下去,而日積月累過後就變得更容易對環境、情感、外人產生連結。不過我們為何會與小說中的角色產生連結呢?我們沒見過這個人,他本來就是不存在的虛構角色,可是卻能跟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然我們看到IRON MAN死去時就不會感到悲傷,看到少林足球隊贏過魔鬼隊就不會感到高興。我們看著虛構之物卻產生了真實的感情,這可說是世界上的一種不思議了。
同理心的效果極其巨大,我自己感受最深便是創作MIKI的時候,後來的作品我都在刻意地迴避著使人討厭的特質,最接近的例子已是《PTBF》中的金爸,其他書內主要角色群基本上我都很保險地讓他們不會表現出太多會令讀者生厭的性格和行為。這一點是我自己對角色創作的保守做法,因為我怕自己寫出討厭的人物後就沒有新的橋段使他們變得可愛,因為我不想每次都以一段悲慘的過去為角色洗白,即使這是大部分的故事都在用的技巧,我還是希望多點變奏。可在我還未想到新的變奏前,我就較保守地直接創造讓人較容易喜歡的角色,大家在這點上可以不必參考我的做法。說回MIKI的例子,當初她一出場的很多留言說她煩膠、很討厭,因為她除了對金仔死纏爛打外,還多次做錯事說錯話而令豪仔無法對金仔暢所欲言,加上她由一開始就站在「理解」自殺者的對立面,對他們的自殺動機提出批評,結果導致大部分的讀者都討厭她。
可是我已經決定讓MIKI當女主角,而我很清楚繼續讓她待在金仔旁邊的殺傷力非常巨大,也許還會導致讀者的流失。所以沒辦法之下,我只好提早把MIKI的部分過去放到枱面上,那一章的主角明明是豪仔,中間卻加插了MIKI到金仔家裡去,再在房中說出自己被父親性侵和後母虐打的過去,就是這個原因。於是,透過呈現她的悲劇過去,讀者一方面對這個角色產生同情,另一方面也開始了解她的行為背後,她的價值觀背後的故事。有了理解,讀者們對這個角色的接受程度便大大增加,雖然她仍是一些人心中的煩膠,可是更多讀者願意看到這個角色長期出現,才得以讓她繼續發揮功用。
至於《PTBF》的金爸,由於他不算是主角,不會長時間佔據故事太多篇幅,加上我一開始便打算把這個角色的花心和專一以反差的方式呈現出來,他討人厭到處留情和嫖妓、與兒子關係不特別好也是刻意為之,所以我並沒打算讓讀者對他產生同理心,直接在最後才把隱藏在他背後的真相一次過爆出來。重點是,我腦中是有「同理心」這個概念,再自行選擇要不是在這一點上落功夫,要快速產生、慢慢萌生、完全沒有也由我決定。當你也知道這個概念對角色與讀者產生連結有多重要時,你也就多了一個方向選擇自己下筆時要展示什麼,又或隱藏哪些資訊。知道What to do後,下一個問題就是How to do,你需要寫些什麼使他們與主角連結起來呢?
第一個方向是《先讓英雄救猫咪》這本書中提到的七個編劇學概念內的第一個,也就是它的書名,先讓你的主角救一隻猫咪。從字面上直接理解,就是讓主角救猫,但變化是很多的。你要做的是讓主角幫助一些人、一些什麼,當讀者看到你的主角在幫助別人時,他們就自然產生了同理心。這與你的角色本身是什麼人反而無太大關係,以《阿拉丁》電影中的主角為例,他是個盜賊,而他第一次出場就把偷來的麵包分給在小巷中饑餓的窮小孩,這便是典型的救猫咪。有關 《先讓英雄救猫咪》 一書,我日後會再詳述,此書以編劇入門而言是本好書,至少看完後就會發現所有迪士尼的動畫電影都跟他的理論結構一模一樣,方便大家繼續自學。但全書的理論較集中在一種類型,以致無法解釋其他電影的結構形式。以後再跟大家分享我如何以該書的理論套用在自我學習和進修之上。
第二個方向是悲劇過去或現在,人們會對有可憐背景的角色更寬容,MIKI就是個實例。過去這個部分在之前的五元素當中已經提及過,那麼「現在」又如何?就是在你故的前進過程中,塑造出來的一個帶悲劇色彩的環境。當讀者看到你的主角身處困境之中,那個困境對他的壓逼愈大,他後來做的行為便愈能得到讀者的諒解。因為我們都是人,當你把那個具體情境建立起來後,人們便會代入其中去想︰如果我處於他的位置,也許都會做出同樣的事。這時同理心就自然產生起來,讀者就會繼續看你的主角接下來的故事。我高度讚賞的(其實全球的人都高度讚賞)《絕命毒師》描述了男主角家中有個懷孕的老婆、行動不便的兒子、還未供完房貸的屋子、領著微薄的薪水當個不受學生尊重的化學老師、兼職洗車又被老闆壓榨、在洗車時正好撞上自己的學生、家中的老婆做著作家夢又不工作幫補家計……這種情況下還患上肺癌,為了在死前幫家人賺到一輩子不用憂愁的基本生活費,開始自行製冰毒賺錢。光是起始的狀態,一層又一層的生活壓迫就足以讓人同情這個人物,以至他後來開始製毒,我們也就更能接受他的決定。你可以從過去及現在兩方面為你的角色加入悲劇色彩,並盡早在故事的前段呈現出來,那就能使讀者快速對你的主角產生同理心。
然後輪到角色的性格,有一個特質能更容易引起同理心。就是你的角色身處悲劇之中,但他不會整日怨天尤人、哭喪著臉耍廢。如果是女角色還好,男角色的話基本上犯了這個錯還會破壞之前建立起來的同理心。《PTBF》的網絡版本,金仔在金爸死後的頹廢情節雖然很短,卻有很多讀者表示受不了他,說男人就應該好好振作。先不論當中性別定形的意識形態,因為很多讀者都對那時的金仔看不過眼。我犯的錯就是讓他真的頹廢起來,這個故事在實體書版本我則選擇了由他的好朋友帶他走出抑鬱的深淵,當時我還未學會這個概念,要是我知道的話,應該就能把金仔喪父後的情節寫成另一個催淚位,而不是令讀者感到不耐煩。具體來說,就是讓角色逆境自強,他的環境再差都好,也懷著努力的心。可是最後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這樣比讓他窩在家中做廢青,效果一定更好。這裡也分享給大家,讓大家不會犯上我以前的錯,畢竟我的主要功用也是告訴你們哪條路比較容易走。你的角色可以傷心,但他最好能主動積極地嘗試自癒,這是一個方向。當然你也可以冒險讓他在大受打擊後被動消極起來,讓他身邊的重要角色拉他一把,比如一個曖昧對象,經過此事後二人的關係更進一步,這也是另一個可行的方向。只是你要知道後者有風險,你也需要有意識地控制故事中的這些風險。
此外,你的主角有些事不可以做,除非他是個反派。那就是主角不可因自己的悲劇過去而傷害無辜的人。如果他以自己的過去為理由,再三做著傷人的事,讀者就不會對他產生同理心。就像《遺書》內的阿DICK,他雖然是個初戀受情傷的傢伙,卻以此為由到處玩弄女人甚至強暴阿文,就算我不跟你說故事理論,你最直觀的感覺也會覺得他是個人渣。你的主角可以報仇,因為報仇的傷害是指向性的,而非無差別的,是對方對他先做成傷害才做的反擊,這樣讀者就可以理解,也會在大仇得報後感到暢快。《大時代》中的劉青雲如果說自己的妹妹被強暴過所以就要強暴周慧敏和郭藹明,他就不可能是主角。他最後讓丁蟹冚家剷是指向性的報仇,他的人設從頭到尾都沒有崩潰,所以讀者會同情他、希望他最後得到勝利。即使是《絕命毒師》初期的殺人情節,主角都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動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困境,同樣是指向性的傷害。我認為如果角色一定要傷害人,無差別攻擊無辜者和有指向性地攻擊涉事者,便是區分誰忠誰奸的一大準則。
以上說的是如何在感性上讓讀者產生同理心,屬於感性理解。而理性理解,則是我們對角色的情感不太清楚,但他的行為自有一套能說服人的理論。《復仇者聯盟三》中的Thanos就是一例,我們跟他並沒有太多情感上的共鳴,就算他把女兒掉到深淵換取靈魂寶石是失去最愛的一幕,還流了眼淚,可我相信沒幾多個觀眾會被那一場戲感動的。我們對他的理解,只在於他的「救世計劃」,也就是宇宙資源不足而要滅掉一半生命體在情理上能說得通,不是以前的反派那樣無來由地想破壞一切和毀滅地球。但也只限於理解他的計劃和之前曾經在其他星球成功過罷了,我們還是希望他被打倒。我會認為理性理解的效用相比感性理解較低,但也不失為一個可以使用的技巧,你只需要為角色的行動配上一套獨有的理論就可以了。具體的練習很簡單,因為人的行為背後總有自己的理論支持,你可以去代入一個藍絲的身分,他們支持警察難道是有什麼悲劇過去嗎?還是有警察曾經幫他們找回失蹤的家人?這些情況發生的機會率很少,那麼他們為何支持警察?他們也沒有多少個真的與警察有實際關係,所以他們會告訴你一套理論,一套支持警察的理論。這就明顯是理性理解的好例子,但你會發現,這種方式就算說通了,讀者也未必同意。所以重點是,他的理論要有一個對立面,他只是在說服自己的對手而非讀者,讀者從他們的爭論之中理解兩個對立角色的心境和信念。
感性理解,是作者對讀者說,我呈現這些東西讓你看,你產生同理心吧;理性理解,更多是角色和角色之間的信念衝突。你可以只用一種,可以兩種都用,但重點還是,你要讓讀者跟角色們產生聯繫,你要讓他們產生同理心。
ns 15.158.61.2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