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恐怕被多數人初步過濾了,同樣也是基於消極的總結:
-學歷不等於能力
-經歷不代表一個人的一切
⋯⋯
不過我要講的是廣義的,包含有關學歷、工作的學習經歷。
學經歷本身的確不屬於品格,但它深遠地形塑了品格。它與品格可以作為論證各種品格的切入觀點,也因為這方面比較難想到,所以更有希望出奇制勝。而且作文的潛規則之一就是以實際的物件討論抽象的概念,學經歷可以指單純簡介或履歷條列出來的內容與格式,也可以泛指任何與那些過程有關的經歷、心得等等。本身就可往後者比較抽象、寬泛來說。
考慮到高中生只有有限的學歷,就先留著這個限制。(不然對最基本、迫切的需求沒幫助就只能參考了)假設是一位沒打工經驗的人,就讀普通科,基本上這方面也就只有校園、課業、升學等(事實上我曾是這樣),無法歷經出社會工作後再發現學習階段欠缺什麼。總不能說新課綱教的都對實際生活沒幫助之類的話,所以就要反其道而行,找出跟自身生活有關的連結。
我選一個發揮。
「鏡中自我」假設還在公民課本(就算拿掉了因為跨科的關係除非是公民老師閱卷,不然應該不會發現),可以寫說「鏡中自我跟照片上的自己就是看起來不一樣」,接著連結說前者是自己的角度,後者代表他人的角度,所以鏡中自我雖然是很重要的自我認識的過程,但仍與實際別人看到的有差距。有趣的是,看鏡中他人並不會覺得哪裡不一樣。那麼平常的照鏡子行為為什麼還會有「鏡中自我」的概念?就是自己未完成的學歷使然,完成銜接功能的論述就可以轉移話題到學歷這件事。接下來就可以探討對學歷的刻板印象: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畢業後用不到?
這裡不管是正反立論、批判性思考還是對岸教育的辯證法,都要先承認其他觀點有哪些部分合理,再進行比較,最後才寫出自己心中早已等候多時的結論。(先射箭再畫靶,結論邊寫邊想也太難了)
以國中畢業生的身分,可以說科目除了相關內容,國中課本的內容本身的確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退場了。國中課本如此,高中課綱其實也沒人真的要把它當成自己終身學習的綱領。但是密集的高中課業何嘗不是更接近時間管理大師的養成環境?還有在學校上課不只是學習和考試而已,還有人際關係的養成(有共同的目標、大量被綁在同間教室的時間這些人為條件)。雖然這些拿大學生活比較會更好說明,但暫時不這麼做。這些論述細節有時間有興趣可以嘗試一下,沒的話就算了。
當然還有相對於國中小,課業已經沒有人會主動幫自己完成聯絡簿的現成內容,甚至在公立高中根本沒有聯絡簿。連作業沒交老師也不見得特地通知,所以作業是為了誰寫?分數,但務必在卷子上寫「自己的人生」,不用講那麼細。當然最後要收攏到課程內容和自身生活的關聯,可以繼續追加:時常熬夜的情況,明明睡眠在需求金字塔最底層,接著解釋這是自我實現需求反過來壓抑下層需求的特例,當然要進一步說明(免得被懷疑只會賣弄術語):因為誰都想在既有的考招制度中體現出自我價值,這也正是新課綱的目標(如果想批評教育制度那有別的寫法),也是本我(睡眠)跟超我(為了課業)衝突的過程。
最後總結再提一次開頭:透過重新審視學歷與自身生活的關係,讓自己看到本來在鏡中自我沒注意到的面向。
最後有沒有發現我都沒講品格怎麼寫?架構已經出來了,就看想套用什麼品格寫,篇幅比例記得要調整一下。比如說建設性思考,就說不要只想著學什麼沒用,生活實踐就是在既有的環境條件提取有用的部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這篇沒有按照寫作段落的順序與篇幅,甚至文不對題(所以本篇不參賽)。但這比較接近實際上的思路,甚至有人會去找萬用題材,包括文句、說例等等。如果找到早已被忽略掉的題材(例如學歷)來寫一篇翻案文章,應該對分數也有幫助。我也很怕留下不實用的內容,畢竟高中生的時間非常有限。
ns 15.158.6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