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概念比較能得到理解,但是與之相對的範圍、層面等重要性和實際支配程度都不輸理性。兩者的主配角關係是人為劃分的,在歐陸的思想史、哲學史等其實在理性思潮之後,對於人類的非理性也做了非常多探討。只是相關文獻理解難度很高,這裡就不挖坑了。
比如說下雨,一定有不便之處,簡單來說就會有喜不喜歡,但這些非理性範疇的日常卻常常被排除在高中以下的論述教學。說準確一些,就是橫堵一句「那是個人偏好」就不再進一步討論了。其實這些都有被探討,但是不論繼續用客觀的科學研究還是走向哲學層面,對於高中生來說過於硬核並且明顯超綱。
在形式上就有篇幅限制,而且現在的寫作測驗的字數限制一題(沒有再分小題)不會超過800字吧?我國中時學測作文還要寫800-1500字(全一題),高二時作文說改就改,應該挺接近主辦方實際要應付的題型吧?篇幅就是從筆電進化成平板和手機。
這麼不適合長篇大論的情況下,當然這些近現代有不少成果的領域根本格式上就被一如既往地排除。
非理性這個「深淵」(已經不只是坑了)雖然充斥在生活經驗裡,卻輕輕帶過,頂多成為感性大題的情感背景。
如果集中火力從理性的角度出發,讓理性當主角,非理性即使作為陪襯也會相對薄弱,至少是不夠瞭解它的特性,應用層面就會有技術天花板。雖然這在高中可被接受,但隨即大學階段,高度自主意味著更多事情要自己來,也要能夠應付自己的感受。通常負面會佔多數。如果說不繼續升學,出社會就立即被迫長大,職場是直接牽動生存,包容度遠低於學校。屆時會看到很多跟自己原本認知很不同的現象,學校的課程內容幾乎作廢,忘掉吧!
比如說要探討「不悅」,就是更嚴重會是生氣、不滿、不高興等等,就要以它為主軸,開始羅列自己生活出現這種感受的情境。接著分析:比如說是因為不符自己的認知,但認知不符為什麼也能夠引發正面情緒?就要繼續比對。當然沒有限制只能完全自己想,可以查資料,如果只是基本了解其實花的時間不多。也不要苛求自己一定要瞭解到什麼程度,因為不管理解到什麼程度接下來就是要轉換成自己可以輸出的素材才有效能。
不過這部分不要期待會在答卷的篇幅上等比例增長,只要能準確應用,或者在論說時精準點出相關論點,頂多一兩句而已,這樣就能製造亮點,「很懂哦」、「有備而來」這樣的觀感就會蓋過其他因循格式的句構。總之建議先著手實驗,有用的話再投入。
品格一定程度有滿足情感需求的功用(說理的各種觀點閱卷老師應該都見過了),比如說讓座文化滿足了哪些情感需求?為什麼不是有需要的人主動提出要求呢?
參考回答:滿足一般人對於「互助」的期待、被讓位者在不方便時受到照顧的心理需求(也就是暖心),從情感層面發揮可以讓讀者(也只能是閱卷老師)產生共鳴,而不是只有機械地判斷論述的價值觀、技巧等有沒有走歪。
我會力求創意、答卷的可行性以及生活實踐都能兼顧,相信這樣的態度展現在寫作測驗真的還是希望可以提高分數啦!但不會只有得到分數而已。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