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出現了許多文學慣用的比喻,尤其以俄羅斯文學為大宗。接下來的設定與問答專欄,將會簡介目前在正文中頻繁出現的重要作家和文學作品,第一位便是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以及他的長篇詩歌體《奧涅金》。因為介紹真的是極簡,大家如果好奇更深的歷史或文學藝術資訊,歡迎善用搜尋引擎。
俄羅斯的太陽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被譽為俄羅斯文學的太陽以及最偉大的詩人。著作以詩歌、戲劇、中短篇小說為主,是俄羅斯文學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和現實主義的奠基者,作品也在俄羅斯音樂崛起的時候被大量改編,包含我在1917中提及的《奧涅金》。他優美細緻的寫作,不避諱口語、豐富而自然的詞彙(甚至常常自創詞),讓當時流行說法語的俄羅斯上層社會再度重視起了俄語。
普希金的少年時期剛好是俄法戰爭的期間,戰後,俄羅斯因擊敗拿破崙受到歐洲諸國重視,然而自由思想的流入也讓當時的皇帝亞歷山大一世有所警惕,進行文字出版的控制。
在這樣沒有寫作出版自由的社會下,普希金寫出了被當局忌憚的〈自由之歌〉,而在1823年被亞歷山大一世流放到克里米亞,並從那開始撰寫長篇的詩歌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直到1830年完成。
僅有一名詩人被驅逐,並無法抵銷年輕一代對自由和改革的渴望,見過西歐自由進步的青年軍官們發起了起義、要求改革,立即被尼古拉一世鎮壓,這便是十二月黨人事件。在被處刑和遭到流放的十二月黨人中,有諸多是普希金的好友,詩人本人對自由理想的認可,以及對昔日好友的同情,也悄悄藏入了《奧涅金》之中。可以說,主角葉甫蓋尼‧奧涅金,便是詩人看盡世態炎涼的青春歲月化身。
最終,這名偉大的詩人因為一場決鬥而死去,得年38歲。他的離世引發俄羅斯社會哀痛:俄羅斯的太陽,殞落了,但他的光芒卻仍舊照耀著所有閱讀過他作品的心靈。
普希金的畫像
多餘人始祖奧涅金
如前文所述,《奧涅金》是普希金被流放至克里米亞時開始寫的作品,故事結構也如我在1917的正文中提及的一樣簡單:鄉村少女達吉亞娜愛上了聖彼得堡的貴族青年奧涅金──而奧涅金拒絕了她,前半段可用此一句概括。只是故事後半段便翻轉過來了:多年後,奧涅金愛上了已成為公爵夫人的達吉亞娜,而達吉亞娜基於理性,拒絕這份遲來已久的愛。
當然一部作品受歡迎與否,不一定都是基於劇情轉了又轉,或是有多複雜的情節,而是作者詮釋的功力。《奧涅金》正是以簡單的結構和優美的文筆,去承載豐富而細微的情緒,並巧妙地去探討愛情、生命與死亡的本質。對於文學研究愛好者和歷史研究愛好者如我來說,《奧涅金》還有另一項優點:那就是詳述了1820-1830年代的俄羅斯社會生活。
書中主角奧涅金,是一名典型俄羅斯式的拜倫式英雄(byronic hero)──也就是後來盛行於俄羅斯文學的「多餘人」(superfluous man),此一名詞出自屠格涅夫的《多餘人日記》。這些「多餘人」的原型,來自於普希金自身,以及眾多在十二月黨人事件後對專制社會失望的俄羅斯知識青年。
奧涅金傲慢、自大又憤世嫉俗,受過良好歐洲啟蒙思想教育的他,滿腹才華與理想,卻無法融入守舊的俄羅斯社會。他厭惡貴族生活的虛偽,又無法親近底層農民,身處社會邊緣,對生活逐漸失去樂趣,追求刺激卻仍無所事事。而在奧涅金之後的多餘人們:赫爾岑的貝爾托夫、屠格涅夫的羅亭和巴札洛夫等等,往往會成為一名虛無主義者。他們聰明到能操弄他人,但無法掏出誠摯的心給予回應,一如奧涅金拒絕了懷抱滿腔愛意的達吉亞娜。
而這篇詩歌體小說為何如此引人入勝,成為俄羅斯文學的經典之作呢?即便我對這篇詩歌極度喜愛,我也無法完全說明白,只希望隨著接下來《倒數的1917》的更新,大家能藉由男女主角兩人的成長,慢慢去領悟普希金的魔力,以及《奧涅金》的文字,又是如何與他們兩人相呼應的。
《奧涅金》於2002年上演的芭蕾劇。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