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寫於2016年9月)
一個稱為皮辛‧帕帖爾-簡稱為派(Pi,即數學上的圓周率)-的印度男孩,跟另一隻被稱為理查‧帕克的孟加虎在救生艇上度過227天的故事,你有聽說過吧?
2012年的時候,台灣大導李安用他的鏡頭把楊‧馬泰爾的故事向世人講述了一遍,我也是在那個時候第一次聽這個故事。除卻被李安素來炫麗而震撼的畫面處理手法懾住外,原著小說的情節安排也是令我神往的。
第一部份-童年
故事大概可粗略分作三部份,第一是派的童年時期。派有個經營動物園的父親,因利成便就經常與跟動物園裡的鳥獸、猿猴相處,以及有許多觀察動物跟管理員和遊客互動的機會。此外,派在還小的時候先後接觸印度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崇愛神明的派全不揀擇,一口氣包攬了三個互不相容的宗教,表現得非常虔誠,把三個宗教宣揚的信念照單全收。
童年時期的經歷奠定了派這個人的根基。動物園讓他學懂獸類的思維,知道獸看人其實跟人看獸一樣,人愛把獸擬人,而獸亦會把人擬獸,將這些兩條腿站立的傢伙視作跟自己相似的生物,繼而用獸類的邏輯看待人類。不得不提的是,派亦是在這個時期學懂了獸類的領土概念,厭惡如排泄物、嘔吐物等臭氣薰天的東西,獸類視作劃分地盤的標記;三個宗教則樹立了派的道德品格,諷刺的是這三個宗教是水火不容的,在故事中就曾發生過師尊、牧師、伊瑪姆「搶人」的爭執,而派的反應只是畏縮,因為這個幼小心靈面對的不止是這三個宗教拉扯,更有高舉理性的父親在身後以怪罪的眼光盯著他看。在這場面之中,惟一讓派稍為安心的是主張包容所有的母親。
「我只想要崇愛神。」
這是年僅弱冠的派面對三個憤怒宗教領袖的答案。
這就是派這個人的根基:一,對獸類的了解;二,從宗教建立的道德良知;三,從母親學習而來的兼容。這三點在派往後的生命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直接影響往後故事的走向。
第二部份-遇難
第二部份,就是為人所熟知的遇難部份。因政治原因,派一家打算從印度移民到加拿大去,途中發生船難,只有派一人獲救,以及班馬、紅毛猩猩、鬣狗和一隻名為理查‧帕克的老虎作伴。班馬摔斷了腿,紅毛猩猩坐著大堆香蕉漂浮過來,鬣狗凶殘的先後殺死班馬和紅毛猩猩,最後在打算傷害派的瞬間被理查‧帕克制伏、咬死。一人一虎,就在8 x 26呎的空間進行令人顫慄又微妙的共生對奕。
因著宗教關係,素食的派本可靠著救生物資度日,然而因著理查‧帕克的存在,派自知不能長久仰賴餅乾,必須捕獵海魚為食。也就是,他必須殺生、食肉、飲血,開始打破過往堅守的信念。
這個世上就是有一種人自認是上帝的隨扈,彷佛那『至上的真實』、那生生不息存在著的架構弱不禁風似的。這些人走過某個乞討的寡婦,走過衣衫襤褸的兒童面前,心裡只想著:『老套。』可是只要看見一點點對上帝不敬,那反應就截然不同。他們會滿臉通紅,胸膛劇烈起伏,氣急敗壞的說話。他們的怒火之熾可以叫人目瞪口呆,而他們的解決之道可以叫人膽戰心驚。這些人不了解其實需要護衛的,不是外在的上帝,而是內在的。他們的怒氣應該針對自己而發,因為外在的惡行是釋放了內在的邪惡。善的主要戰場不在競技場,而在每個人的方寸之間。那滿街的寡婦、無家可歸的兒童命運堪憐,那些自以為是的人,應該挺身護衛的是這些人,而不是上帝。
派指出宗教人正在保護的是自己的信念,而方法是很有機會以殘忍的方式傷害別人。而派提出的改正之道就是保護真正弱小者,而非保護自己。
記住這一段描寫,再對比派在太平洋上跟理查‧帕克的相處,以及求生過程,就很容易看到派的道德信念一次又一次的受到嚴苛考驗,他的道德信念一步一步的被推到崩潰邊緣。
第三部份-獲救
跳過暴風雨和食人島的橋段,直接來到派獲救後被兩個日本保險公司的員工查問的結束部份。在這裡,派講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若說第一個故事奇幻美麗,第二個就是黑暗真實。
斷腿的台灣水手,坐著香蕉到來的母親,凶惡殘忍的廚子,還有派的獸性和道德信念,分別跟班馬、紅毛猩猩、鬣狗、理查‧帕克和派自己一一對應。作者惟恐讀者慧根不足,安排兩個日本員工進行露骨到過份的對話強迫讀者把這些動物和相應的角色聯想在一起,訊息再明顯不過。
對比過兩個故事,一般人都會聽從理智所想,認為第二個故事才是真相。然而,講完第一個故事的派在受到兩個日本人的質疑時卻作出以下的回應:
愛難以置信,你去問問戀愛中的人;3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OEHN5NNkw
生命難以置信,去問問隨便哪個科學家;3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KmxD2DEF8
上帝難以置信,去問隨便哪個有信仰的人。3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CIE1IRYhR
你到底為甚麼會那麼難以置信?
對他人來說,第一個故事是不現實的,但派卻選擇相信第一個。背地裡,是甚麼原因令派做出這種不現實的選擇?顯然是有相當強烈的理由讓他如此做,這個理由強烈得連那兩個日本人在後來的報告上都選擇了第一個。
套一個莎士比亞的名言: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問題不是哪個是真哪個是假,而是:你選擇相信哪一個。
這部作品,譯名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英文名是Life of Pi,直譯就是《Pi的生命》。一如之前所提過的,Pi這個數學圓周率是沒有窮盡的,最接近的值是3.1415926537,通常簡約為3.14,古語云:「周三徑一」也是這個意思。Pi,就是難有完結。Life of Pi,難有完結的生命故事。
授予生命是神的工作,如何詮釋生命故事卻是我們的工作。
面對大自然的嚴苛,以及陰暗、自私、冷酷的獸性,派選擇把這個故事詮釋為美麗、奇幻、娓娓動聽的故事。同樣,我們可以把派的選擇詮釋為逃避現實的軟弱,也可以詮釋為堅持光明的信念。
首次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的即時反應是相當不安的。因為我感受到,自己的基督信仰正面臨威脅。面對海難的派縱有三個宗教的信念撐腰,還是沒能戰勝自己的獸性。若把太平洋的海難象徵為生命的艱困,我也會變得跟禽獸一樣。
這是最難接受的地方。單純相信高舉大愛、犧牲的基督福音的我,裡面居然也存有殘酷、自私、冷血的獸性。兩者完全相違悖,沒有交集,只有衝突,只有拉扯。
在旁人來看,這不過是一部電影、一部小說、一個故事。但偉大的故事,就是反映真實,如鏡子一般照出觀眾的面相。我在Pi的故事中看到自己,那個冷血、殘暴、自私的自己,那個被我極力隱藏在幽暗之中的理查‧帕克-我自己。
若理查‧帕克是如此的真實,那我的道德信念只有崩潰的份兒。
然而,派卻是這樣的詮釋:
「理查‧帕克,結束了。我們活下來了。你能相信嗎?我對你的感激不是言語可以表達的。沒有你,我根本活不下來。我要很鄭重的跟你說:理查‧帕克,謝謝你。謝謝你救了我一命。你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去吧,你大半輩子只知道動物園裡有限的自由,現在你即將領略叢林裡的自由了。我祝你萬事如意。你要小心人類,他們不是你的朋友,可是我希望在你的記憶中,永遠都會當我是朋友。我當然一輩子也忘不了你。你雖然走了,卻永遠與我同在,在我的心裡。那是甚麼聲音?啊,我們的船靠岸了。好吧,永別了,理查‧帕克,永別了。上帝與你同在。」
派選擇了感激自己的獸性,將自己的獸性視作朋友,甚或銘記於心的救命恩人,衷心的用道德信念去祝福之,即使獸性連認知朋友的能力都沒有。
我哩?我的選擇是甚麼?
我的理查‧帕克-殘忍、自私、黑暗的我,是我在危難時幫助我活下來的恩人嗎?他人肯定不能接納的這個自己,我能視之為朋友嗎?我能擁抱這個被自己拴鎖在牢籠之中,其實也都是我的一部份的自己嗎?
這是個很艱難的選擇,需要很大的勇氣,和信念-基督徒叫作「信心」。
我選擇如此詮釋自己的故事。
派獲救,閱讀完畢的我也跟他一起獲救。
書本閤上,我也活下來了。
我會想念你的,理查‧帕克。因為你是我的一部份,你就是我。
附註33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KgjUpn82N
理查‧帕克(Richard Parker)是一個真實人物的名字。1884年7月,一艘遊船在南大西洋離岸1300英里處失事,船上共有4名船員:船長杜德利、大副史蒂芬、水手布魯克,以及孤兒出身的17歲船艙服務員理查‧帕克。
在缺少淡水和食物的第20天時,杜德利在史蒂芬同意下,而布魯克斯反對後殺死理查‧帕克。三人吃食他的屍體,最後在四天後存活獲救。爾後,史蒂芬或布魯克斯的其中一人把事件曝光,並興起訴訟控告杜德利與史蒂芬,這就是著名英美普通法案例「女王訴杜德利與史蒂芬案」。
(資料參照維基百科)
ns 15.158.61.4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