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環區,有一家我很喜歡的小Cafe,儘管我不是常常光顧,但如果有機會去開中環,我例必會到那兒去享受「陽光」。
那裡的「陽光」有兩種,一種是那個半露天的小店,因為內裡的座位不多,而外邊卻是一個鮮有路人的小巷,於是,他們日常會將一些檯櫈都搬出外邊,這是很多小店常會做的事,至於合法與否,我倒沒有多過問,大概是為了方便吸煙人仕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吸煙之舉,多於真的要多做幾檯客。筆者向來對於能一邊吸煙一邊喝咖啡的感到很好奇,總覺得兩者會互相影響了味道,享受不到任一方的香醇。
另一種,是我覺得在香港非常難得一見的,就是店主的燦爛如夏日陽光的笑容。
說實在的,這間小店的客人不多,雖然說是在中環區,卻與商業大廈保持一定距離,所以沒有那些傾公事的客人。而住在附近的客人卻多是駕私家車上班的,上班時間後只有一些傭人在放狗,或是絕塵而去的名貴房車,真的有客人會走來光顧著實不多。
有一次,我問店主,以這裡的地段的租金,這個人流,是否真的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店主是80後的女生,加拿大回流的香港人,聽說家人是在她幼稚園時已經舉家移民,三十多年過去,她對於自己出生的地方卻十分好奇,於是在她三十歲那年,她第一次回港旅遊,然後重新愛上了這遍土地。
我好奇,問道:「我住了這麼多年,倒真的不覺得這裡有甚麼可以吸引到你?我身邊的朋友都說如果有能力的話,老早就移民外國遠去了。」
她微笑,陽光般的燦爛,答道:「在外國,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但在香港,一切都是那麼活潑和喜出望外。」
她的答案倒真的令我「喜出望外」。如果你說這兒有你的根,是你的故鄕,我真的覺得這是預想以內的答案,但她說這兒是「Magic Place」,神奇之地。
她之後當然有進一步向我解說,她覺得在外國,一切都是預設好的,社區是這樣發展,民眾生活是這樣過,孩童的升學是這樣......但在香港,她看不到這種方程式,她看到的是一切都有可能的,活潑的社會。
「是嗎?」我無意冒犯她的個人感受,但還是覺得她的說法真的超乎我的想像。呷了兩啖她剛煮好的咖啡,我笑道,以你這手沖咖啡的功架和用料,賣這個價錢,我真的擔心你是連交租的錢也不夠。
我在她的微笑中覺得我猜對了,但她並不在乎,或者說,她並不是要賺到錢。她開咖啡室的原因,是因為她覺得自己能介紹給這裡的人,就是她這一手好咖啡。她能和別人交流的,和這個社會相交的,就是她這個在外國長大的野孩子,拿著那種回到故鄕尋根的心情。
當然,她有得天獨厚的背景:其身家「厚得可以讓她任性」。
但這可能只是佔了她開這家Cafe的一半原因。如果我有不愁衣食的身家,大概不會工作了,還幹甚麼要開一家困身的咖啡室來蝕錢?不如就拿著那每個月的零月錢去玩,去做我自己喜歡的事好了。
有時候,我想,自己在這個地方長大,對這個地方明明是這麼的著緊和痛心,為何,我會覺得自己每天都對這個地方越來越失望?
在她如陽光的微笑前,我覺得自己的心十分灰暗。44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QnVETln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