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活在香港越來越不快樂。
我卻覺得,不是一個地區令人越來越不快樂(當中是有客觀環境因素),而是自己的指標令自己不快樂。
要讀懂快樂指數,首先你要明白每個人的快樂指標並不同。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舍姊去台中覺得不及台北好玩,不能帶給她足夠的快樂;我卻覺得台中比起台北更好玩更快樂。原因?因為她喜歡購物和食高級美食,我喜歡山水自然和散落在街頭的在地小食。
指標不同,得到的快樂讀數就不盡相同。
但有一點,我是同意的,就是人的慾望越少,得到的快樂還是越容易。
前幾天和舍姊一家吃自助餐慶祝新年,看到外甥女容易滿足於小飾物上,總覺得在她的世界裡,是容易得到快樂的。
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我其實也很容易得到快樂。
儘管那時候物質並不豐盛,一支筆、一本箔紙簿可能已經夠我消磨很長的一個下午。小小的一個兩三元的扭蛋可能已經可以讓我歡天喜地。
零用錢不多的時候,在家中數著的那可能就是十來元的零錢,叮叮噹噹的在手中響過不停。一直數一直數,知道任我怎樣數,它們都不會變多的,但就是很滿足於數零用錢的過程,然後,待媽媽去買餸時,就會帶著我一起,用十來元裡的其中一半,去超市買了一盒糖果,回家和舍姊一起吃。這盒糖,慳著吃的話,大概足夠我們個多星期,也已經是很快樂的一件事。
人慢慢長大,快樂指標不是自己制定,而是開始受人影響。買了一台四驅車,卻因為同學之間的競爭而買更多的配件。新車推出了,又嚷著要買,這些商品根本沒完沒了的。家人不准買,或者買不到,就會覺得不開心。
昔日在班中考得不錯的成績,覺得已經很足夠,到慢慢要和別校的人去比拼,覺得自己不及別校的人,就算在校內最優秀也不開心。因為覺得自己和別人的起跑線不同,人家有財力上的優勢,我們社區學校沒有,所以不開心於這種不公平上。
到社會工作,薪酬去了一個比起同輩好的,開心不了一年,就覺得自己薪酬開始偏低;再轉,再升,又過了一年,又覺得薪酬偏低,又要再轉...…根本我的日常開支一直沒有變過,除了通漲,我堅守克制的生活消費,但薪酬數字,就是香港人普通的其中一個成就指數。你不想以此計算,人家卻硬要將你夾到天秤上磅重!
是的,不是快樂指數出錯,是快樂指標的指針壞了,它永遠指著的是「不足夠」!
ns 15.158.61.4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