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一些歷史案例。
歷史上中文小說嘗試打入日本輕小說市場的案例(或台灣作家打入輕小說市場):
2010【失敗】《華葬傳》由角川ビーンズ文庫代理,銷量暴死。
2013【成功】居日台灣輕小說作家三木なずな先生寫出他的第一本日輕。三木なずな先生的特色是「打字機」,年均出版量超越鎌池和馬老師,至今不足十年已經量產了上百本日輕——大部分都是なろう系——而且當中也有比較能賣的。現在他的所有書加起來已經突破360萬銷量,卷均賣破三萬算是不錯的數字了。
2015【失敗】中國網路小說《全職高手》日文化,銷量暴死。
2017【失敗】原子アトム先生翻譯在台灣銷量破十萬的《有五個姊姊的我就註定要單身了啊》放上カクヨム,幾乎沒人看。
2017【失敗】原子アトム發起連署,希望GA文庫代理在台灣銷量破十萬的《在座寫輕小說的各位全部都有病》,遭到拒絕。
2017【失敗】三木 なずな老師在日本寫高捷少女同人『進め! たかめ少女 高雄ソライロデイズ。』,銷量暴死。
2018【失敗】Atom Harako先生(估計和原子アトム先生是同一個人)先生翻譯《美味的異世界料理,需要加點龍》放上amazon賣,銷量暴死。
2021【大成功】ダリア文庫e代理已經出過動畫的中國BL小說《魔道祖師》極為暢銷,數次衝擊Oricon週銷量排行第一(註:女性向BL小說與男性向不能視為同一條跑道)。
如有遺漏請海涵——應該漏蠻多的。
▎「台灣輕小說」這個招牌,是正面宣傳嗎?
根據上述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華文圈打入日本市場的輕小說多以失敗告終。
很遺憾,我並不認為「台灣輕小說」這個招牌對日本讀者來說非常有吸引力。這並不是因為日本人特別討厭台灣人——我感覺近年日本對台灣的好感度還有上升的趨勢。
你將心比心,你在平常看動畫的正版平台看到一部不是來自日本,來自某個國家(請勿對號入座)——你沒想到這個國家居然出日系動畫——的動畫,你想不想點進去?我覺得《五姊》的案例說明了這件事,《五姊》當年打入台灣的宣傳也有說過是台灣的大人氣作品,但實際上沒什麼用。
所以作為宣傳,我覺得強調「我是台灣輕小說」作用不大——甚至有反效果也不奇怪。有時候是習慣的問題,你站在日本讀者的角度,他平常習慣了讀本土的輕小說,你突然叫他嘗試一個新的東西,那應該是要勇氣的。
但是,我們也不需要因此灰心。我覺得其實日本人不見得很介意作者是台灣人,正如三木なずな先生有些書賣得還可以,《NO GAME NO LIFE 遊戲人生》的作者榎宮祐還是日裔巴西人呢。
倒不如說,我覺得有一部份日本讀者買書的人也不是很在意作者是甚麼人,包括國籍,這點從『有些曾經賣過暢銷書的日本作家,下一本書卻連重版都辦不到』——為免得罪人,我就不舉實際例子了——也可以側面驗證。
因此,我認為如果台輕要打入日本市場,雖然一定要說清楚自己是台輕,但在宣傳上不需要很強調自己來自台灣——至少,你不要在書腰用粗體大字寫自己在台灣非常暢銷,就正常宣傳吧!
我個人覺得,如果是一個暢銷作家在推特上說某某台輕要翻譯成日文,很期待,這種宣傳是正面的——所以我真的很感謝那個時候平坂讀老師願意在推特說期待「希望《有病》日文化」,甚至在《果妹》中寫了一個章節叫「謝謝台灣」。但是如果日本人看到有新聞去報導台輕日文化,那這個宣傳應該是毫無作用的。
事實上,日本人並不會因為這是一本台輕而購買這本輕小說,日本人只會因為這本輕小說很有吸引力而購買這本輕小說。所以,只要你這本書的「硬實力和賣點」足以跨過「台輕日輕的的差別」,那讀者恐怕也不是很在意這是一本台輕了。
因此,台輕作家和台灣的出版社應該擺正心態,把「讀者就是只買日輕不看台輕啦!」、「台灣讀者應該支持本地作品」、「日本人會接受我們台灣的作品嗎?感覺他們比較支持本地人(笑)」這些負面的想法全部都丟掉。
我覺得連台輕與日輕的差別意識都應該丟掉,當你是一個創作者,你應該將兩者一視同仁為「輕小說」,並堂堂正正地以「輕小說」在輕小說的市場和其他作品同台較量。
如果你自認自己的小說根本就不有趣,那就算你有機會賣去日本,你不也死定嗎?如果你根本就瞧不起輕小說,覺得那種東西就是讓一堆美少女圍著男主角團團轉、加插一堆殺必死、硬塞一堆不好笑的梗,連日輕都不看幾本,日輕系譜、在紅甚麼也不懂,你真的能寫得出在輕小說市場突圍的輕小說嗎?
我認為一個好的輕小說作家應該熱愛輕小說——退一步,就算不愛別人的作品,至少也應該愛自己的作品,愛自己筆下的角色吧,我也讀過一些我覺得作者根本不愛自己的作品的台輕(請勿對號入座,台輕的出版社很多的,歷年累積下來作品量意外地其實蠻多的,量大自然會有相對差的作品)。
作為一個輕小說愛好者,我很喜歡輕小說。我喝著日輕的水長大,體內流淌著的是濃濃的日輕之血。哪天我如果真的變成台輕作家,我只會更愛日輕。
▎「台灣輕小說」日文化到日本,如何說服日本的出版社
我覺得可以分成兩步,第一步是出版之前,如何說服日方幫你代理,又面對甚麼成本。第二步是真的出版之後,又如何推銷給日本讀者。這裡先談第一步。
在成本方面,最明顯的問題在於台輕推去日本的過程,有一筆錢叫做翻譯,如果根據網路上找到的一些資料,這筆錢可以預料是大概台幣十五萬。台幣十五萬大概是多少呢?就是作者一本書賣九千本的版稅。
另一個成本是代理很麻煩。其實現在台灣的出版社代理日本的輕小說,通常是台灣的版權公司統一購買日方版權,再投標分發給台灣的出版社的——這就是為甚麼角川Sneaker文庫或電擊文庫的輕小說不一定是台灣角川代理。之所以能這麼做,是因為台灣代理外國書的市場很大。但是日本代理台灣的書,卻是非常罕見的個例,既然如此,那雙方的編輯一定要特地跑出來洽談。這樣子代理的過程就會變得很麻煩,從中間的利益如何分配(買斷還是看銷量分配呢,重版又如何呢),小說是否真的足夠好看足以引起日方的興趣(通常台灣的編輯自己就會日文,可以自行評估是否要代理,但是日方的編輯怎麼可能看得懂中文,恐怕還要你先把大綱翻譯給對方,更不用說對方本來就沒有興趣積極尋找代理機會,而是台灣方主動邀請),這些東西都需要重頭開始談。
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台方先墊一筆錢——跟大概印一兩千本的台灣出版社不同,日本初版往往印一萬到一萬五本——如果賣得好大家再平分一下,這樣雙方都有賺,如果賣不好,台方至少自己墊了一部份,分擔一下日方失敗的風險。
不過這樣做除了後面計算很複雜,對於台日雙方都沒什麼好處。
對於台方,這筆錢開銷實在是太大了(台灣又不像日本動不動印一萬多本),而且明顯這筆錢是不可能一開售就可以馬上賺回來,這樣就會變成有一大筆錢卡死在那裏。而且如果這麼做的話,其實是編輯大人在賭命——如果砸大錢日文化卻業績爆炸,編輯也會遭殃的。
對於日方來說,如果台方出一筆開銷並要求平分,雖然日方暴死的成本降低了,日本的期望收益銷量也可能會因此提高。假設台灣跟日本成本和收益都是平分好了,日方需要賣兩萬本才能達到平常一萬本銷量的收益。須知道出版社期望一本書的收益,並非收支相抵就足夠的,至少要賺錢賺到某個程度,出版社才覺得划得來,並決定出下一本。
第二個方案比較實際,就是台方賤價販售版權給日方,把版權費降低到日方可以接受的程度——日方出版日輕的時候本來就要支付作者版稅,把這個費用想像成作者版稅的延伸就似乎可以接受了。對於台方來說,就算用低廉價格賣版權,好歹也算是賺,何況出版到日本對於台方出版社來說也是一種宣傳,可以增加那本書在台灣本土的銷量。
萬一第一冊好賣,可以繼續代理第二冊的話,這時候台方的話語權便會提高,就可以稍微抬價了。
如果那十五萬台幣的翻譯費用賺不回來的話,那就從作者版稅那邊扣一筆吧,例如作者從日方收到的版稅那裏支付總翻譯費的一半。
一般來說,日方的出版社就算免費都不一定願意幫你代理,那如何說服對方呢?那就是靠內容、題材和交涉手腕決勝的時候了。
話說回來,對於日方來說雖然和台灣重新談判的麻煩程度是增加了日本的成本,但是由於日方代理之後,代表編輯部需要跟作者協調、排版、畫師、翻譯這些事情估計都會由台方完成,所以台方也是幫日方省了一筆功夫。
▎日方到底在想甚麼,為甚麼他們有可能給機會「台灣輕小說」
其實日方不一定不願意給台輕機會。
根據《このラノ2021》的統計,日本去年一共有2263出版(含短篇),當中系列作佔1545本。也就是說光是日本一年就出了幾百接近一千本只有一本的輕小說。就連日本那邊都在亂槍打鳥,只要賭贏一本就血賺,賣不好頂多一本腰斬。所以如果只是給一兩次機會,日方未必不願意。
更可怕的反而是,這次機會用完,失敗了,就沒有下一次了。我覺得如果能重版一次,那應該算及格吧!
回到更基本的問題,既然日方在亂槍打鳥,他們有大量的Web文可以改編,也有穩定搞文庫大賞,為甚麼還要大費周章選擇成本更高的台灣輕小說呢?
事先聲明,其實台輕跟Web文和出版社自己搞的文庫大賞相比,真的毫無優勢。原因是對日本的編輯來說,Web文和文庫大賞的作品庫當中,這些作品全都是日文,日本的編輯自己就看得懂,也能夠跟作者溝通,更不需要處裡代理的麻煩事務。
如果是台輕代理到日本,那作品的主導權就不在日本的編輯手上,而反過來落到台灣編輯的手上了。台方拿甚麼作品給日本的編輯看,日本的編輯決定是否通過。
這麼看來,難道台輕真的絕對沒有機會了嗎?
未必。
——台方的唯一機會,就是提案本身超級超級有趣,有趣到能騙到日本人代理。
正如上面所說,「台灣輕小說」這個招牌甚至連加分都未必能辦到——不扣分已經很好了。如果你真的要代理去日本,你自認你這本台輕硬實力是否足夠呢,日本人是否會覺得有趣呢?日本人是否對這個題材有興趣呢?這很重要。
▎代理到日本之後,到底賣多少本算是及格
我們假設出版社超低價賤賣版權給日方代理,這筆錢對日方來說跟沒有差不多。
我認為三個月內初版完售算是勉強及格。
望公太老師曾經說過一個輕小說業界的都市傳說,第一周的銷量通常是往後三個月銷量的二分之一,我覺得這個數字蠻準的。根據這個都市傳說,我們假設第一週的銷量大概相當於往後一到兩個月的銷量。
拿ガガガ文庫的『負けヒロインが多すぎる』的數據來看看,根據Oricon七月第四週的數據,這本書第一周賣了5256本,然後在大約一個半月後,九月的第二週宣布了重版。
我估計ガガガ文庫印這本書就印了一萬本左右吧!這麼估算下來,接下來一個半月還真的賣了約五千本,跟第一周的銷量接近。
經過這樣極度粗略的計算,我們可以得出望公太老師給的這個都是傳說還蠻準的結論。
我們假設台輕在日本大概印一萬本,這本書最好在三個月內初版完售,那第一周最好賣破三千五百本。
這個數字很好嗎?一點也不好,但是也不容易達成,我只能告訴你有不少日輕新書都沒辦到。然而,如果連這個數字都辦不到,就真的放棄吧,不要想著日後還有機會賣到日本去。
其實如果三個多月才賣得完第一刷,我很懷疑日本出版社是否真的願意印二刷。
▎「台灣輕小說」終於找到日方願意代理了,如何推銷給日本讀者
正如上面所說,我認為宣傳上需要告訴讀者是台灣輕小說,不能騙人,卻也不應該以台灣輕小說作為最大賣點。
並不是「我是來自台灣的輕小說喔,所以快來買吧!」,而是「我有以下甲、乙、丙、丁……這麼多個賣點,另外我是來自台灣的輕小說」
如果要賣去日本,我會建議作者把名字改成日文能順暢唸出來的筆名——換句話說就是翻譯成日文,例如「澤」改成「沢」,如果是日文漢字沒有的東西就可以考慮改成片假名或平假名等等(如果是コーヒー的話,好像也有日本人寫成「珈琲」的樣子,甜或許能寫成甘,正如《點兔》就有甘兔庵)。這麼做有兩個目的,第一,既然你要打入日本市場,你必須顯示出你的誠意,告訴別人你願意融入這個市場。第二,就算是日本,也有一堆人未必很在意作者是誰,看到封面、介紹有興趣就買那本書。如果他們看到作者名很怪,那可能會打消購買的念頭。你寧願他買了這本書,先喜歡上作品再發現這是台輕,也好過這個讀者一開始就潛意識地不想買這本書。
推特宣傳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雖然有些有名的作家——如伏見司、丸戶史明——都沒有推特,但其實大部分日輕作家都有推特。我覺得推特對於拉近自己和日本讀者的距離還是很重要的,如果作者本身不會日文,那至少叫人幫你開個公式吧!長遠來說,請學日文。
在題材方面,我建議有兩條路,第一條路就是最大路的弱化「台灣設定」,另一條路是反行其道強調「台灣特色」。
如果你叫一個日本人去看以台灣為背景的校園輕小說,動不動又去手搖店買綠茶、通勤上學居然騎機車或搭捷運、晚上還會去士林夜市、校園裡面的人物全部是中文名字——甚至有些華文輕小說會用連台灣人都不會唸的生僻字當名字,那日文漢字分分鐘就根本沒這個字了。
那習慣讀日輕的日本人會不會讀得水土不服呢?
首先我們假設除非異世界,絕大部分台輕都會以台灣為背景。實際上,日本的校園跟台灣的校園感覺差異還是蠻大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台灣背景的基礎上弱化「台灣設定」正好是讓日本人容易接受台輕的方案之一。
當然,弱化台灣設定並不代表要寫得很日式。如果要一個台灣作者寫寫實的日式校園,那恐怕會非常失真。
甜咖啡老師的《在座》在戰略上可謂非常巧妙。首先,因為晶星人把六所高中都懸空在海上隔離起來的關係,主角就不能去士林夜市玩,也不能搭捷運通勤了。然後因為《在座》的寫法比較誇張,所以校園的呈現既不日式也不台式,反而比較架空。作為一個台灣人,台輕作家寫不出很日式寫實的校園,他可能寫得出很寫實的台式校園,但日本人未必買帳,那索性兩條路都不走,甜咖啡老師在《在座》就剛好取得了一個絕妙的平衡。
另一條反其道而行的路子是反過來強化「台灣設定」。這個做法的基本思維是「既然日本已經寫了類似的東西,那我如何打造自己的獨特性,從而脫穎而出呢?」我認為微混吃等死老師的《迷途之羊》就是很適合的推廣對象。事實上,輕文學在日本並不算非常好賣,但《迷途之羊》的特別之處是與日本的眾多輕文學作品相比,那種IG愛情語錄式的文風又更加輕盈而容易入口——其實日本有些輕文學是比較硬的。
《迷途之羊》的一個重要題材是台灣旅遊,而且不是去繁華都是逛商場,而是去台灣探索美麗的大自然,這種「台灣特色」既是日本人寫不出來,對於日本人來說應該也是相對有吸引力的。
▎知己知彼,我們來研究一下日本輕小說中有甚麼暢銷新書吧!
我感覺這篇文在《このラノ2022》發布之前趕緊發了比較好,免得被打臉。好像是本月25發售的樣子。
如果有長期留意Oricon週銷量的話,應該會發現有三本怪物級的新人書,分別是《彈珠汽水瓶裡的千歲同學》,我寫過書評的『時々ボソッとロシア語でデレる隣のアーリャさん』、《關於我在無意間被隔壁的天使變成廢柴這件事》這三本都是極為暢銷的霸權作品,新書一出第一個禮拜就能賣個兩三萬。
當然我三本書都讀過了,不如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三本書有甚麼魅力吧!
『時々ボソッとロシア語でデレる隣のアーリャさん』最大的賣點不用說,就是上坂堇配音的女主角,配合女主角嬌羞的時候說俄語的設定一拍即合。本身劇情不特別,但是女主激萌,屬於賣人設大於賣劇情的作品。
《關於我在無意間被隔壁的天使變成廢柴這件事》是同居日常文,日常的部分比較水,但是作者最高明的是知道如何強調出女主角椎名真晝的婆力,怎麼樣撒糖放閃最能抓住讀者的心。真晝真的很婆,看起來特別乖巧,又會照顧男主角,偶爾又會有小小的賭氣,然後在男主角的房間不小心睡著之類的描寫,真的是太可愛啦!
《彈珠汽水瓶裡的千歲同學》有點不同,是每一卷都是以千歲朔的角度,去講述不同人的故事,跑不同女主路線的後宮作品,作品的第一本甚至是跑健太線。
雖然《千歲》第一本「宅男改造」的寫法似乎引起了少部分黑特的反感,卻靠著這略帶爭議性卻無比的強勢劇情吸引了讀者的關注。之後,《千歲》每一本書的主題都是不同的,甚至連風格都有點改變,例如第三卷寫得很輕文學,很難想像跟第一卷是同一個人寫的。
雖然《千歲》是一本以優秀劇情獲得高人氣的作品,但《千歲》和《鄰家天使》與《戰鬥民族》相同的地方是——「角色同樣很婆」。
我並不清楚なろう系的邏輯,對日常戀愛類更為熟悉。個人覺得暢銷的日常戀愛作品往往都有個性鮮明、可愛而又具有魅力、會讓讀者覺得很「婆」的女性角色。可以說如果你成功讓讀者喜歡上女角,那你的輕小說已經成功了大半了——《鄰家天使》就是一本同居日常水分略多,卻靠著女主角的「婆力」擄獲無數讀者的暢銷之作。
之後的問題就在於,如何讓讀者喜歡上角色呢。讀者的喜好固然是因人而異,但我認為也並非不能衡量,其實基本上可以分為加分項和減分項,角色展現出任何吸引讀者特質,如善良、溫柔、堅持、堅強、重情重義、可愛、帥氣,都是加分項,會讓讀者對角色的好感度增加;而任何會讓讀者討厭角色的行為,都可以視作減分項。
雖然《千歲》的第一本是健太線,但是裕夢老師幾乎都沒有讓筆下的女角色做一些扣分的行為——至少我們不會看見千歲小組裡面的女孩子歧視健太。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總結。不論題材怎麼變,女性角色很可愛,女性角色的魅力就是暢銷青春戀愛輕小說的第一要素。如果要凸顯輕小說角色的魅力,第一件事是不要讓她們做出扣分的行徑,在這個基礎上強化她們個性的鮮明度與可愛度。
如果你是一位輕小說作家,你一定要愛自己的角色,才能寫出女性角色的魅力。並不是花瓶就叫做很可愛,也不是賣肉露個小褲褲,或著講一大堆很尷尬的笑話,讀者就會買帳。
我覺得對於如何凸顯女性角色的魅力,《在座》和《迷途之羊》都有一定的心得,所以這兩本書是有潛力推去日本的。
如果台輕要打入日本市場,作家最應該回歸原點,重視怎麼讓女性角色變得更婆——儘管甚麼叫做婆有點主觀。
▎總結
如果有細心讀這篇文,應該會對台輕輸出日本這件事感到更為絕望。因為我提了很多代理的難處。
十五萬台幣的翻譯成本是一個大問題,如果作者本身能寫日文那就好了——雖然如果你日文真的有那麼好為甚麼你不直接去日本的出版社寫。
兩家出版社中間的協調、版權買賣、分帳都很麻煩,萬一翻譯成日文後日方的編輯才看到東西覺得不行要改,那到時就麻煩大了。
日方本身選擇很多,憑甚麼選你這本台輕也是個問題。他們本身有搞文庫大賞,也能從Web文上面挑選有潛力的小說出版,甚至能用日文直接聯絡作者。如果日方選擇台輕,那連選書的主導權都落到台方手上了,你想怎麼說服日方幫你出。
退一步,出版社真的肯幫你出了,你怎麼讓日本讀者買帳呢?
儘管如此,也不能說絕對沒有機會。你如果真的要輸出日本,首要條件是小說超級有趣,有趣到可以掃除眼前一切的障礙。
基本上還是很難的,但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ns 15.158.61.5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