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a novel names are never neutral. (The Art of Fiction, David Lodge)
小說中的名字從來都有意思。
名字無疑是構建人物最重要的一環。名字塑造了角色,而角色的故事亦影響了讀者對那個名字的看法。
格式
我們對字詞往往有著不同又相近的聯想。最簡單的就是,當我們看見一個叫瑪麗的人,很自然便會假設她是個歐、美、非洲人;若然叫張華,則是中國、台灣人;姓朴的是韓國人;姓柳澤的是日本人……等等。
那麼瑪麗小姐可不可以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呢?當然可以,只是大家首先都會覺得她是個外國人而已。那麼這時候,作者便要想想,為什麼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會叫做瑪麗?有什麼特別原因嗎?
格式可以揭示國籍,選字則透露人設。英文名字的選字主要體現在姓氏,中文則體現在名字。
英文名字與中文姓氏作用相近
英文的名字比較固定。以前的英文名字有階級之分——並不是硬性規定,只是予人印象如此,如Elizabeth、Charles較有貴族氣息。現在當然就喜歡叫什麼就叫什麼。有一類是所謂的Stripper Name,就是在風塵男女中比較常見的名字(Candy、Diamond)。最後就是取自聖經裡的名字,亦即biblical reference。例如白鯨記(Moby-Dick)一文中,敘事者Ishmael的名字便出自聖經舊約。
中文的姓氏也能揭示角色的階級。姓氏常見的,如陳李張黃何,感覺就是個平民。若然取較生僻的姓氏,便能凸顯角色的地位。看修仙文時總有一個家族姓楚、慕、白之類。姓朱、樞、龍,可能是皇族。真要問為什麼,其實給不出實際理由,我想也算是語感的一種吧?
英文姓氏與中文名字自由度高
說回選字。不管作者是否有意為之,讀者在看見角色的名字時,已對他有了想像。例如衛斯理系列小說中,衛斯理的妻子叫白素,白、素二字均令人聯想至樸素、簡單等,單從名字就能塑造白素嫻靜、無甚心機的形象。從雙生兒良辰、美景的名字則能看出角色性格相近、默契極好等等。
進一步來說,若然角色名字多「火」、如灼、燭、煌,會予人一個脾氣火爆的印象。至於多「木」,如枘、楠等,則可以給人溫和及較為呆板的印象。英文亦是同樣,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天狼星布萊克的姓氏Black,已然直白地說出此家族不屬於正義的一方;又或納威隆巴頓(Neville Longbottom),作為首個出場於學校的角色,從Longbottom(長期墊底)此姓氏就看出他的能力似乎不及他人。(延伸閱讀:哈利波特人物名字)
音律?
除了字詞本身意思,音律是否也能塑造角色呢?粵音九聲,發音是否會影響讀者感覺?
若名字用陽平字(例:長華),發聲較低音及平穩,能否予人穩重大方之感?
若是陰平字(例:君清),發音較高亢,會否予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感覺?
如果是入聲字(例:莫白),又能否予人爽快利落之感?
順帶一提,我頗討厭單字名字,讀起來很奇怪。就像言情小說中那種「琅,你喜歡的難道不是我男友嗎」之類。
用典、玩梗
名字塑造角色的同時,角色亦帶給名字新的意義。
後半句所說的角色,是現實人物或是其他有名創作中的角色。因為太過有名,使得讀者在看見名字時就已聯想到那個人物,繼而想起他的性格特色。
沒有作者想讓自己創作的角色被他人的名氣蓋過,所以除了致敬外,不會使用廣為人知的角色姓名。而使用現實名人姓名的作品多數是帶有惡搞性質的喜劇,例如「國產凌凌漆」中的達文西,或映射名人的真實歷史,如銀魂中角色名字與歷史原型相近(新選組—真選組;坂本龍馬—坂本辰馬)。
延伸閱讀:角色命名的七大類
此處應有粗體小標題
總之,設定名字時,問一下自己,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用了什麼典故、梗嗎?名字配合角色嗎?
給不出五百字的解釋也無所謂。「這名字很帥」、「感覺很好」、或者直接是「毫無意義,完全由角色來定義這個名字」也可以是答案。
畢竟寫作無規矩。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