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盜月者》意外地不錯,所以本貂去看了。
或許是我期望太高,或許是因為最近看的其他電影都是大製作,總覺得《盜月者》有點……不錯是不錯啦,可是……也僅限於不錯。
說這部電影「平庸」、「不過如此」好像有點太過份,說「好」,又不算好,沒有什麼令人驚嘆的亮點,也沒有什麼令人痛哭「回水」的扣分位。總之就是……普普通通,不過不失。
老實說,我看到後段甚至有種在看學生作品的感覺,並不是指電影質素業餘,而是通體都有一種學生交功課的似曾相識感:「啊,這部分ok了,我們去搞下一個場景吧。」
整部電影就像是合格、合格、合格相加起來的合格之作,我不會推薦,也不會叫人別看。
如果只是一套普通的作品,我還不會寫特地影評,但是這部實在是普通得太平均,平均得令人心生異感。
劇情
劇情是非常經典的劫案電影結構,(此處推薦觀看Rick and Morty S4E3,)接工作、籌組隊伍、打劫、內奸、反轉再反轉。大概是因為結構太典型,雖然整體還是流暢可觀,卻總流於……平凡,平鋪直敘之餘,每一步都很容易猜出下一步,不過得益於節奏快加場面支撐,倒不會無聊,只是不會留下任何特別印象。
主角隊的背景在電影的前三分一已經說完,而到最後主角隊的待人處事、性格沒有任何變化成長,好像背景故事只是為了加點特色給角色,個人覺得有點浪費。另一方面,早期就揭露完角色所有行事特質,令電影後期的情節更加容易猜到,只靠大場面和快節奏敘事去維持觀眾追看的意欲。
電影抽出了全片中最激烈的火拼劇情來做開場。雖然是一種很常見的吸引注意力手法,但我覺得本片的處理極度失敗。(除非它的目的只是在一開始就讓觀眾看見姜濤。)一個好的開場應該要讓觀眾產生疑問、或是對人物開始產生共鳴,但本片兩者皆無。我不知道那些人是誰、為什麼火拼,看不出誰輸誰贏,但……我也不是很在乎,反而有一種,「哦有人打架」的隔閡感。
劫案最高潮的位置我也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緊張感。但細思之下又好像找不到決定性的原因,畫面和表現手法是以陳腔濫調的技術和老梗堆砌出來,但是老梗之所以能成為老梗,就是因為它們可行啊,那為什麼去到《盜月者》我就一丁點感覺都沒有呢?
我覺得故事構思本身有更多潛力,明明應該是緊張萬分的劫案題材,電影給我的感覺很平淡,只是起碼沒有出現什麼劇情漏洞,所以整體還是合格。
畫面
我沒有學過鏡頭構圖,整部片看下來只覺普通,感覺導演用了最省時省力的方法把故事要有的東西放在鏡頭面前,雖然又未至於無聊——我也不擅長欣賞畫面構圖——但總有點太平鋪直敘之感。
對白
沒有搶眼的台詞,不過總的來說大都是人會說的話,沒出現那種令人尷尬至死的中二病台詞,也沒過分堆疊弄得拗口的文藝獨白。
我素來對說明性對白有點過敏,所以會嫌棄電影中那些只為了向觀眾解釋而存在的台詞。《盜月者》有一堆說明性台詞我都覺得沒必要,但整體而言情況也不嚴重,不會去到我哀嚎「這樣不行啦」的程度。
角色
主角四人組的個性都比較平面,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設定,我沒能和任何一個共情或者喜歡、討厭上任何一個。
我覺得主角之間的關係瓜葛可以再多演繹一點,不過不知道是不是片長所限,現在主角之間只有最基本的、被綁死在同一條船上的互動。但是,起碼尚未是無個性戰隊的程度,每個角色還算是有一點個人風采,所以這部分又是在合格線上低空飛過的一項。
演員
雖然無關,我還是先說一下,我本身對Mirror成員沒有任何喜歡或不喜歡的情緒,所以在電影中也只是把他們當一般演員看待。
主角隊戲裡戲外都是兩舊帶兩新的組合。張繼聰和白只的演出都頗有水準,而呂爵安雖然稍微火候不足,但也未到不合格的地步。
至於Anson Lo(下稱AL算了八個字符好長),台詞表情都顯得生硬,只是他的戲份相對輕一點點,影響不大。要是《盜月者》是一部荷李活大作,那他的表現自然是差強人意難以收貨,可今天本電影是一部中型港產商業片,我的標準不會放到那麼高。AL在此作的表現還在接受範圍下限邊緣。(說起上來AL還算新人演員嗎?)
如果要為AL的演技平反幾句,那就是他的角色不好演繹,性格比其他角色更平面單調,人物動力除了要錢,餘下的都依附在另一個觀眾終未謀面、也沒在戲中得到多少著墨的角色上。AL的演出經驗、功力明顯沒有豐富到可以自行補完和增添設定給角色。儘管如此,情有可原什麼的我說不出口,尤其他年薪起碼是我的幾十倍。
另外必須一提:張繼聰持槍的姿勢真的好帥。
好像看過一些人吐槽姜濤不夠型,大概那些人也沒進場看過電影,單單看過一兩張截圖就如此說——姜濤的角色本來就不是型格路線,他的角色故事更傾向於一個裝大牌、裝作自己很厲害但沒實際料子的人物,所以要是真的演成酷炫型格的黑幫頭子,反而和背景故事不合。我覺得他做得不錯,不過我討厭他的角色服裝。
音樂
真要說,很糟糕。不過也從來沒幾部近代的港產片有我覺得的配樂,所以這部分我早不納入整體評分之中(只限港產片)。
不過我在片尾名單看到《盜月者》的配樂是由日本人(或者工作室,總是日文名字)負責,也沒怎麼聽說過香港本地的配樂人員……這個行業在香港存在嗎?
很像我會寫的東西
不知為何,在寫這篇觀後感時,我忽然覺得《盜月者》其實很像自己會寫的題材,觀影時也禁不住去想自己會怎麼處理這段劇情。可能正因如此,才會被電影中眾多「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它沒有」的位置惹毛吧?
總結
整部電影所有部分,都微妙地處於我還能接受的程度。觀影的過程中我九成時間都在想,「我覺得這個位置這樣做會更好啦,不過就這樣也還OK啦」,投入是投入不了,但又遠不至於會無聊或痛苦到看手錶看還有多久要完(看《釀魂》時就是這個狀態)。
就像我前面所說,《盜月者》很像一部學生作業——團隊很像那種有一定實力但是懶到交作業前幾晚才開始動工的學生;那種把一個範疇的質素處理到還能入眼的地步、就馬上將精力放到下一範疇,務求準時收工的時間管理大師;那種很清楚自己要拿Grade A就要花很多精力還有翻車可能,還不如將目標放在Grade B然後悠閒交貨的乙方。
「交到貨就得㗎喇」——《盜月者》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沒有野心。可野心對一部電影來說到底重不重要,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