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情:
某朋友不小心提及到朋友的朋友正在進行某個企劃。據說是將二次元與文學寫作結合,進行推廣的 Youtube 企劃。
某日深夜兩點多,我打開這個企劃的內容,稍微看了一下,最後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寫了一些推廣詞。大概是因為某些關鍵字太有趣,這篇推廣的文章傳得超乎我最初的想像,帶動了一些人去留意這企劃。
藉由各種迂迴的途徑,我知道對方似乎也很高興,那瞬間實在是鬆了一口氣。源於這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被傳開,被廣傳,都可能會感到高興。
你可能會好奇,這世界上並沒有人會看到流量,卻不高興吧?這句話可未必。要爬梳這句話,也許我們就先得從流量的意義談起。
我們所說的「流量」,其實是什麼?
「流量」,也就是以點擊、觸及和點贊等等會在表面顯示出來的數據。可是,任何有做過 Youtube、使用過 Medium 寫作,或者曾經用過 Facebook 貼文字的人,應該能告訴你,表面的「點擊數」並不代表實際上讀過這篇文章的人數。真正重要的數字其實是「觀看時數」——或者說,點擊者留在你的內容上的時數。
像是 Youtube 的瀏覽數點擊機制所計算的「瀏覽數」,其實是統計看過影片合計三十秒以上的次數。一般而言,觀眾數字會隨影片播映直線式下跌,實際上真正看完整條影片的觀眾,可能只有一半到三分之一。而在 Medium,你會找到後台裡存在著計算「讀完的比率」(i.e. 將文章翻滾到最後的比率)與及「平均讀者的閱讀時間」(i.e. 平均每個讀者留在這個頁面的時間),一般只有八成到五成,最極端可以到三成讀者。
而在 Facebook,整個情況就更玄妙了。「互動次數」所指的,可以是點贊,可以是留言,可以是分享,或者就只是選擇點開那長長的塊狀文字和下面的圖片。但點贊也好,分享也好,點開圖片也好,其實也不代表點擊者有真正閱讀過文字。畢竟這世界上總會有人看到圖片就分享點贊,沒看內容就先留言卡位。
說了那麼多,想要說明,表面上讀到的「流量」,其實並不代表真的有那麼多人對你的內容那麼感興趣。而且,上述提及到的假設,僅僅是指在最保守的情況下,願意把內容讀完的讀者數到底有多少。我們不可能也不會知道裡頭有多少人會喜歡這篇文章。可能點擊有幾千人,但裡面只有三百到五百人讀過,然後其中有五十個認為這篇文章都是廢話。
「流量」所象徵的,其實是個非常虛無縹緲的概念。和「印刷量」和「銷量」不同,「印刷量」最起碼象徵著出版商對你有一定期待;「銷量」最起碼象徵著有讀者對你的內容感到好奇,並願意用錢閱讀;「評論」意味著讀者對作品有強烈的意見或感情抒發,願意反饋給你。可是,「流量」這個詞既不是期待、不是好奇、不是付出、也不必然是意見或有什麼感情抒發。「流量」僅僅意味著有一群人點擊了你的內容,形同於在書店裡看到書的封面。
在現時的出版界底下,取得「流量」——也就是說,有一群人點擊了你的內容——其實真的很有意義嗎?
也許讀到這裡你已經察覺,關鍵並不是表面上的「數字」、「流量」有多大。同樣重要的,是當中有多少讀者會留到最後,成為會付錢買作品的消費者。
具體舉個案例說明:台灣有兩位動漫相關的 Youtuber 都出過輕小說。我必須事先說明:我並不認識這兩個人,以下這些僅僅是合理的揣測,並不代表實際的數字。
從有關銷量的數據(與及我曾經聽過的講法),可以得知的是,他們的銷量比一般的輕小說印刷量多,賣得也比一般的輕小說好——最起碼那是好得可以出續集,會有出版社願意開出合約,能繼續寫作的程度。
可是,倘若將出版的印刷量,與外界最常接觸到,最常做文章的「訂閱數」與及「點擊數」等等相比,這當中其實有一段不少的落差。
訂閱數十萬台吧。實際上看到影片更新的人可能只有兩萬,當中有不少會因應興趣篩選,所以剩下幾千人。看完影片以後對內容有興趣,還會想要去買的,可能就會只剩下幾百到一千人。也許當中有一些狂熱的粉絲買多於一本以上(這件事是從另一個界別的朋友聽回來的),僅為支持心儀的作者,他們最終大概能賣出兩刷到三刷的書,介乎於兩千五百本到三千本左右。
和輕小說業界的整體水平比,這當然是相當不錯的水準。可是,經過這重重漏斗過濾,最終剩下的人數,大概並不是你會在最初聯想到的數字吧。在花功夫提高「流量」之餘,怎麼提高漏斗最後剩下的人數,也就是「轉換」的比率,也許同樣重要。
「流量」與「最後剩下的人數」其實同樣重要。光是數字漂亮,但實際上沒多少人讀完作品,意義並不大。當然,我們未必需要那麼快就提到付錢買作品的階段。光是說,怎麼能讓最多的人讀完你寫的作品,讓人們願意留到漏斗的下層,已經是一個足夠重要的議題了。
在一般的情況下,流量變多是件好事,畢竟流量與最終留下來的人,依循比例。當然,流量變多了,來亂的留言者也會變多。你的文字也會傳到超乎你控制範圍以外的地方,以致到你無法控制自己說的話如何被人理解詮釋。你會開始有種成為「公眾人物」的實感。
也有一些工作是需要流量的,例如業配廣告。對於廠商,或介紹工作的經紀公司,「流量」永遠是代表一個創作者最好的方法。在素未謀面的情況下,廠商不可能知道你的影片轉換率有多高。但他們可以看到瀏覽數和點擊率,可以由此推斷你能製造多少曝光。
(當然,請不要妄想靠 Google 廣告吃飯,除非你有百萬級的流量,或你的題材的 Google 廣告費比較高。但你有百萬級的流量你還需要這篇文章嗎。)
就只是,文字業界裡,也有許多工作是無需流量的。遊戲、Youtube 影片的文案、文學雜誌的書評、報紙專欄、網路媒體稿件,不少都是未必需要自帶「流量」就有機會承接的工作。要是寫鱔稿代筆,更是不需要出名。
要是你自帶社群流量,願意免費宣傳,業主當然會表示無限歡迎(前提是「免費」)。但是,要擠入這些界別,一般所需要的並不是「流量」,而是他人介紹、作品質量和口碑等等日常積累回來的東西。
也有一種情況是,流量變多,只會有害無利,皆因這類創作屬灰色地帶,作者也不願見其成名。早前 Hololive 的櫻巫女與寶鐘馬琳在直播上提及到小眾的同人本,就導致同人本的作者被肉搜,被質疑「這本同人本有經過官方授權嗎」等版權問題。
事實上,那是作者希望在小眾圈子裡流傳的同好之作。基於作者判斷這本同人誌大概也不會變紅,只是小規模的同好傳閱,不會對原著構成經濟或名譽傷害,作者才會如此展現自己。
當然,櫻巫女和寶鐘馬琳二人也許只是無心之失,但這件事的確讓小眾的作者變成鎂光燈下的焦點。同人誌的作者結果得鎖賬,寶鐘馬琳和櫻巫女等人也遭到炎上得自肅,雖然最終大家發表聲明指溝通解決,但可以說是個全輸的結局吧。
最後,不得不提的情況是,既沒有流量,也沒多少人會真的願意讀完的情況。理由很多:市場調查沒做好、沒有因應平台的讀者水平調整內容寫法、內容沒趣、沒有吸睛的封面圖……也就是這個專欄現在的狀態,與及無數的作者正在經歷的狀態。
要是你的專欄計劃需要向政府、向出資者、向自己繳交成果、或者是你時間有限,那也許你的確需要流量。流量也是一種讓出資者(或者說,你自己)心悅誠服的手段。
可是,大部分的作者並沒有這樣的壓力。對不少人而言,寫作並不是上班,不需要想誰負責。這些作者想寫就寫,只為表露自己,在寫作中實現最理想的自己。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寫作,可以說是最自由的事情。你能隨便選擇自己寫什麼。你能摸索自己喜歡和擅長寫什麼題材,從而得知自己該發展和深耕什麼內容。
要是你是以職業寫作為目標,請好好把握這段可以隨意實驗冒險,不需要太過注視他人目光的時間。
之所以這個專欄的題材可以如此散亂,可以隨便寫,也是源於這點。
ns 15.158.61.2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