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隔開好幾日沒寫過這個專欄。除了是因為在打遊戲,與及生活各種各樣的事情,還是因為趕稿與讀書。
遙遠的死線又再逼近。最近我正在閱讀韓麗珠的《半蝕》。有關於這本書的內容,請容許我割愛不在這裡介紹。
在內容以外,最值得討論的是《半蝕》的形式。有不少文章都是作者韓麗珠的日記;而這當中,又有不少其實是韓麗珠的「寫作練習」。就定期在臉書上張貼,一篇可能幾百到一千字的小短文。這個做法從她的上一本散文集《黑日》,已經如此。
為什麼職業作家如韓麗珠,也會說自己需要「練習」?如果我們相信寫作是一種「技藝」,我們就需要「練習」寫作。「寫作」也可以練習,也需要練習。久久沒有寫作,人會變得生疏。
我暫時聽過,有關寫作練習,與及自己用過的練習,大致上有這兩個。
第一個練習改編自《作家生存攻略》中的講法:先就某件事寫出一個答案,然後再蓋起這個觀點。然後要求自己寫一個完全別的答案,這個答案不能與已經寫過的內容有任何重複。
這個改編自朱宥勳的方法,本來是朱宥勳用來應對訪問的一種方法,也和雷蒙·格諾的《風格練習》有一定類似之處——《風格練習》正正就是一本將同一組橋段以數十至上百種風格重寫的奇書。
雖然這裡所講的是訪問,但是,這個方法同樣適用在論述寫作或者是小說寫作。簡單而言,這組練習逼你必須要脫離自己的習慣。倘若是論述,那就意味著你不能以慣常的路數去進入既有的問題。倘若是小說或散文,這意味著你必須要變換一種寫作手法,以一種全然不同的觀點和結構,去觀察同一件事件。
第二個練習是我在大學時期很常用的:臨摹其他人的風格,寫出一篇幾可亂真的作品。找一篇你認為值得模仿的文章(或者說,找一個作者),然後徹底地分析對方習慣用什麼樣的句式、分段的結構、修辭手法、內容結構、寫作手法、文章長度,寫一篇題材不同,但看起來也像是對方手筆的文章。
在大學時期學寫現代詩的時候,我寫過不少臨摹其他人的作品。我認為,對於篇幅比較短的文體(例如,散文、極短篇小說、Facebook 上的小短文),這個做法是最有效的。這裡所講的「臨摹」,並不僅僅是「模仿他人的觀點」,而是要從逗點、句號、用詞、句子結構、措辭、比喻等等的用法,去徹底模仿其他人。
時至今日,我已經很少去刻意「臨摹」什麼其他人的風格。但是,「臨摹」和「模仿」是非常有用的技巧。投稿文學獎或出版社時,你需要知道文學獎或出版社喜歡什麼類型的文字。此時候你或者未必需要模仿這類文字,但在模仿的過程中鍛煉出分析文字的技巧,卻能在這裡派上用場。
接邀稿時,臨摹也是非常有用。可能業主給你的參考,就只有一些過往其他人寫過的文章,或該刊物以往刊登過的稿件。要是你不希望不斷被業主彈稿,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一些結構類似的作品。
可能你會好奇,臨摹不會導致風格沒掉嗎?在某段時間裡,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後來我遭遇到兩個很有說服力的答案。其中一個來自日本的畫師さいとうなおき:他認為,風格是一些無論作者怎麼努力,也無法擺脫的事物。所謂的「風格」,也就是「屬於作者的癖好」。無論某些作者再怎麼拒絕或認為自己沒有風格,任何作者都總有癖好。
而這也牽引到我自己認為的第二個答案。模仿一旦長久了,你自然就會按照自己的需求而隨意改變或挪用這些模仿的資源。你也會意識到,模仿對象的寫法有其適用或不適用的處境。你甚至可能意識到,某些模仿的寫法不怎麼有效,讀起來效果怪怪的,而某些則不。與其說這是「癖好」,我更情願說,這些意味著你建立起個人的文學觀與寫作的價值觀。
說實話,我想你應該能找到其他有關寫作的練習。例如說,練習批改、練習評論、練習培養審美觀之類的。我想起漫畫《藍色時期》裡,男主角八虎一行人走進美術館進行美術拍賣遊戲,為每張畫估價,培養審美觀。也許這也是一種練習。我甚至可以認為,其實《藍色時期》也是一本關於鍛煉創作,討論創作出產的好作品。
說了那麼多與「練習」相關的事情,我認為,所有練習背後所呼應的,總歸回到《藍色時期》裡說過的,那一句我非常喜歡的說話:創作意味著,你意識到「你選擇的東西,將成為你的作品」。
關鍵的是,創作者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選擇些什麼表現手法。從逗點句號的落點,一個句子的長短,以致到詞彙、修辭、句式,段落的構成,到了整篇文章的長度,一切都是選擇。這些選擇將會影響你表達的訊息,甚至成為訊息本身。
身為創作者,除了得琢磨表達什麼,還要琢磨以何種的表達形式,才會貼近自己想要表達的訊息。這意味著返回美術史,返回社會,返回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去思考自己所表達的訊息是否已經被表達,而又會否有更恰切的表達形式。這裡所講的「形式」與「訊息」,也就是上文的各種練習不斷提及的事情。
雖然《藍色時期》的大學篇不斷打男主角八虎的臉,但我認為,這是個表露出八虎是個天才的瞬間。56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6Cl1KGgOV
現實的是,有不少寫作的作者寫到引退的那一日,也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在進行選擇,單憑感覺寫出作品。這當中也有某些人會混得很好,單純因為這些人雖然難以言語說明選擇背後的準則,但的確存在著原則。但也有太多人沒意識到創作即選擇——或者是,耗費了好些年月才意識到,繞了好些彎路,才知道,「創作」即無數的選擇疊加。
相比起來,八虎用了一年多才意識到這件事,因此被導師打臉。實際上,僅僅用了一年,就意識到創作的本質是選擇,已經是天資聰慧的表現了。
ns 18.68.41.17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