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春,金軍攻破汴京,俘徽、欽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康王趙構旋於應天府稱帝,改元「建炎」,延續國祚,紹興八年正式定臨安為行都。
其後經歷十多年征戰,宋、金之間達成「紹興和議」,約定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宋歲貢二十五萬兩銀、二十五萬匹絹予金,對金稱臣,形成南北對峙之局。
紹興三十二年,趙構退位為太上皇,傳位於養子趙昚,次年改元「隆興」。趙昚一心收復故土,於隆興元年起重用主戰將領積極北伐,最終於隆興二年末與金簽訂「隆興和議」,議中約定此後宋不再對金稱臣;「歲貢」改稱「歲幣」且所給銀、絹各減五萬兩、匹;兩國國界仍以「紹興和議」為準。
此後兩國之間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自紹興年間至此後的隆興、乾道、淳熙年間,經過六十年的經營,臨安城做為行都,其風貌自然已與此前大不相同。
在建炎南渡之後,跟隨趙構自北方南來的大批文人學士和從事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帶來了城市興勃的活力,很快讓臨安城迅速擴張。接下來一步一步擴建宮室、增建禮制壇廟、疏浚河湖、增闢道路、發展商業手工,很快這個城市就迎來它在歷史上最繁華富麗的年代,城中絲綢、造紙、印刷、陶瓷、造船……百業發達。
擴建後的臨安,城區南北長約十四里,東西寬約五里,南北展,東西縮,形如腰鼓,別稱又叫「腰鼓城」。它南跨吳山、北達武林門、左臨錢塘江、右傍西湖,氣勢宏偉壯觀。
宮殿區獨佔城南的鳳凰山,城市街區則設在城北,形成「南宮北市」的格局。城內河道有四條,其中鹽橋河為主要運輸河道,沿河兩岸多鬧市。城外有多條河流與運河相連,縱橫相交的河湖便利了臨安對外的水路交通貿易,杭州市舶每年的抽解都為國家帶來豐富稅收。
城內以御街為主幹道,御街從宮殿北門和寧門起至城北景靈宮止,全長約十里。此外還有四條與御街走向相似的南北向道路。東西向幹道也有四條,都是東西城門之間的通道。還有次一級的小街道若干條,均通向御街。
皇宮附近的御街南段為衙署區,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聚集於此,也有許多經營金銀珠寶、貴價珍品的商家。
御街中段從鼓樓到眾安橋,商家林立交易熱絡繁華異常,許多達官貴戚的私邸就設在御街中段商業街市的背後。絲紡業集中在官巷一帶。御街中段的棚橋是臨安最大的書市,刻版作坊就在棚橋附近。此外還有瓦子、茶樓、酒店、夜市散布多處。
御街北段則有都城最大的娛樂場——北瓦,日夜表演雜劇、傀儡戲、雜技、影戲、說書等多種戲藝,每天都有數千市民在這裡遊樂休閒。國子監、太學、武學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錢塘門內,還有許多優美的私人園林點綴其間。
隆興和議後的大宋士庶,失去了北伐中原的雄心壯志,安逸於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中,來回擺盪於萬里平戎和紙醉金迷的複雜心理之間,直至多年後整個大宋傾覆為止,他們都無法擺脫這種矛盾。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