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動機(Social Motivation)
編輯
人們除了生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驅動(生理性動機)以外,也具有許多重要的社會動機。社會動機是指由他人的刺激引起(環境性動機),也因由他人的對待而滿足的動機,以人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因此社會性動機是學習來的,其表現的形式與社會文化有關[61] ,例如:親和/歸屬、侵犯/利他、社會讚許與權力動機。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vUzSpHARX
社會動機的功能
激活 :動機激發個體行為,使個體處於活動狀態,屬推動行為。
指向 :個體行為指向同一目標,因為具有目的性,在達成前不會停止。
調節 :個體行為在達成目標前,動機起維持作用,即使行為受阻,只要動機還在,就可行使調節作用。
親和動機(Affiliation Motive)
編輯
親合動機是指個體與人建立友好關係並和他人親近親密的需求,被馬斯洛歸類在需求階層的愛與歸屬需求,因此渴望他人的關心、認可、支持、讚賞,抑或需要友情、愛情、親情,以及期望與他人有所互動、交往,皆是親和動機的範疇。 高親和動機的人往往較積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也較容易成為團體中的領導者;相反地,低親和動機的人不喜歡與太多人接觸,傾向獨來獨往的生活方式。當一個人的親和需求被滿足時,他會感到心情愉悅;反之,若個體的親和需求無法被滿足時,便會產生失望、難過、氣憤等情緒。親和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渴求,亦是物理生存之必須,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的實驗即證明了人們若與社會隔離,將發生焦慮失眠、情緒不穩定的症狀[62]。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i5jxsKtlW
魏斯(Robert Weiss,1974)分析親和動機由以下幾種元素組成[63]: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3RzZ1TQtQO
依附:由親密的重要他人得到信任以及安全感,如:小孩與父母間、朋友間、伴侶間等,換言之,嬰兒對於父母或照顧自己的依附行為,以及長大後從朋友或伴侶的關係上獲得的依附經驗,會使人感到滿足。
社會整合:在社會團體中與他人交流、合作,由於經驗共享,因此獲得團體歸屬感,乃至於與社會連結的感受,如:班上同學一起參加啦啦隊比賽,在每個同學都有一個位置進行演出的前提下,所有人為了最後完美的演出而付出時間與心力,因而建構出每個人對班上的歸屬感,大隊接力亦是如此,讓大家有被納入團體的滿足感。
價值保證:當個體獲得他人的稱讚、肯定時,會得到自我價值肯定的滿足感,如:學生在全班面前受到老師表揚,他便會對於自己的表現有所肯定,並增強信心。
可靠同盟:藉由與他人的親密關係,找到可以信賴並倚靠的夥伴,生活碰到困難時,便不會求助無門而感到焦慮恐懼,如:在戰場上遇到敵軍,在同盟軍隊的相互協助下,順利克服敵軍攻勢。
獲得指導:得到相關個體提供的幫助和教導,使自己順利解決難題,並獲取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如:老師對學生進行教學,並為其解惑,使其在學習上有所了解,進而感到滿足。
教養機會:當個體有能力去教導他人,並傳承自身經驗時,可以從中獲得被重視和需要的感覺,如:社團學長姐進行分享經驗時,從中獲得被重視與被需要的感受。
影響人們親和動機的情況[64][65]: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1kxWhyTai
接觸原則:接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依附感,強化親和動機。
自我開示:源自「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且一個人自我開示往往也能獲得對方同等的坦誠信任,強化對方的親和動機。
恐懼:當人們越覺恐懼,越會尋求依附的對象,以分散其注意力。Sarnoff H. Zimbarbo(1961)的實驗[66]曾研究恐懼和親和傾向的關係,結果發現高恐懼者的親和動機較強。
出生序:由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的實驗提出,通常長子、長女與獨生子的親和動機較強烈,這可能與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照料更多,使其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有關。
情緒:興奮或失意時,人們的親和需求往往會趨於強烈,例如:遭受壓力或挫折時,許多人會打電話找親友訴苦。
焦慮感:沙克特(Stanley Schachter)在一項實驗中,透過操縱不同的焦慮程度,以測量焦慮感與親和動機的關係。結果發現,高焦慮者傾向有他人的陪伴,低焦慮者則較不傾向。當個體處於陌生或不熟悉的情境,而不知如何是好時,便會尋求與自己境遇相似者之幫助,希望藉此得到一些資訊,讓自己應對目前碰到的狀況和問題。
攻擊動機(Aggression Motive)
編輯
在佛洛依德的理論中,相對於生存本能的是「死亡本能」,它會引發攻擊的慾望,而攻擊意指個體意圖傷害他人、自己或物體的行為。
攻擊行為根據目的可分為工具式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與情緒性攻擊(emotional aggression)。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wzSg3gzF1
工具式攻擊:傷害他人是為了獲得利益、清除障礙,自衛傷人都屬於此類。但若攻擊者有更簡便的方式能夠達成目標,便不會展開攻擊。
情緒性攻擊:最終目標即是要傷害對方,且往往伴隨著憤怒、輕視、敵意。例如在體育賽事中,在長期支持不同球隊的球迷之間,由於對於自己支持的球隊與對手間長年的敵對關係,而往往會有互相叫囂、鬥毆、彼此攻擊的情況。
此外,除了肢體或語言攻擊外,還存在間接的人際關係攻擊的種類,能夠破壞對方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例如絕交、散播謠言等。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HlIwvatFT
攻擊行為受到性激素與神經化學物質的影響,有研究指出睪固酮與攻擊行為有高度相關,睪固酮高者,其肢體攻擊、暴力行為的比例通常較高[67][68],另有研究發現血清素與攻擊行為有關,血清素含量低的人,其攻擊程度較高,而刺激血清素作用的藥物能減弱攻擊、衝動及社會偏差行為[69]。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ssH8mt9ie
同為行為生態學者與諾貝爾獎得主的羅倫茲(Konard Z. Lorenz),和佛洛依德一樣認為攻擊是本能,可確保動物的生存優勢。依據社會生物學的觀點,男性最早的戰爭起源於爭奪女性,以繁衍後代,而女性易被地位高的男性吸引,且攻擊常是男性獲得並維護地位的傳統方法。此外,演化的結果也能抑制人類攻擊有血緣關係者的傾向。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vvCLk2DCn
有研究發現,雖然女性與男性同樣有憤怒的感受,但女性比較不會以攻擊的方式表達。不過,女性會為了捍衛子女而攻擊,目的是保護下一代,而攻擊時會避免親身涉險,此現象說明了為何女性傾向選擇間接、較不危險的攻擊方式,而非使用外顯、肢體的攻擊。探討男女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研究指出,男生傾向表現出較多外顯攻擊,女生則常用間接或人際關係方式攻擊。據此推論,女性一般比男性更關心人際及親密關係,因此認為造成他人社會方面的傷害較能達到效果。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Yt5dDTpbB
權力動機(Power Motive)
編輯
權力動機指的是個人擁有一種影響別人或支配別人的慾望。溫特(D.G. Winter, 1973)認為權力動機可分為[70]: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Myi4l4vESa
消極的權力動機:通常表現為「害怕失去權力」,時時為了自身聲望擔憂。
積極的權力動機:時常表現出盡全力去爭取領導職位或在組織社會中的權力的行為。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對於社會事物具有濃厚興趣,並且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影響他人者,通常都具有強烈的權力動機,其可依照目的分為以下兩種:
11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Ahi9F0ecE
個人化權力動機(Personalized power motive):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或利益。個人化權力動機強的人喜歡參與社會活動,善於表現自己,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以樹立個人威望或滿足某種私慾。他們也熱衷於追求權力地位,重視物質享受,以優厚的物質財富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達到影響他人和控制社會的目的。
社會化權力動機(Socialized power motive):尋求權力的目的是為了他人。行為上表現為關心社會、關心他人,以個人的知識、觀念等方式影響他人,或以自己的作品或精神產品去影響他人。社會化權力動機強的人雖然也熱衷於公共事物,試圖影響他人,但其真正的動機卻是希望對公眾有益、改善社會。例如:教師、作家、新聞記者和文藝工作者等。另外像是醫生、警察、軍人等則是以自己的專業技能為社會服務。
情緒
動機與情緒的關係
疾病
補充網站
參考文獻
Xinxin07最後編輯於 6個月前
Wikibooks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頁面內容均以 CC BY-SA 3.0 條款授權。
隱私政策 使用條款桌面版
ns 15.158.61.2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