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人討論「微笑抑鬱症」,不少人似乎都對此有很多疑問。到底什麼是「微笑抑鬱症」?又有什麼方法可以醫治?今天就跟大家討論一下。
在很多人眼裡,憂鬱症通常意味著「無精打采」、「滿面愁容」、「垂頭喪氣」,微笑和憂鬱感覺不能共存。然而,隨著人們背負工作的壓力增加,有很多人的微笑開始並不由衷;他們往往以笑掩飾自己心中的傷痛,或者壓抑住內心的不愉快,以為可以用笑來埋藏自己的真實情緒,或者因為種種原因,只想以微笑示人。明明白天還笑著,可是回家後卻想大哭一場。如果你是這種人,那你就有可能是潛在的「微笑抑鬱症」患者。
所謂「微笑抑鬱症」,英文稱為 Smiling Depression。嚴格來說,它不是一種正規的病名,也不是一種臨床定義上的「抑鬱症」。如果你打開精神疾病的官方診斷手冊(DSM-5)的話,恐怕不會找到這個病。然而,「微笑抑鬱症」一詞在醫學上確實存在,也經常被引用,一般是來形容患有抑鬱症或者病人感到情緒低落的時候,用高興的語言和微笑向旁人掩飾憂鬱情緒的行為。
一般而言,人在少年時期,是不會掩飾自己感情的,微笑一般都是內心愉悅的外在表現。但當人逐漸長大後,就學會控制情緒、學會使用交際語言,並且懂得假裝微笑去面對別人。這種情況以服務業和演藝業的「職業微笑」最為典型。
很多時候,這種微笑並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是出於「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禮貌的需要」和「尊嚴和責任的需要」而被「製造」出來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上班族」和戲劇演員特別容易患上「微笑抑鬱症」。
無論是什麼原因,如果你經常習慣把憂鬱和低落的情緒壓抑,永遠以笑示人,那麼發生「微笑抑鬱症」的機會也會增加。由於崩潰的內心不容易被發現,所以這種抑鬱症的情況甚至比一般的臨床憂鬱症(clinical depression)更加危險。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低落、悲傷和憂鬱的負面情緒。醫學上,一般的負面憂鬱情緒病並不等同抑鬱症。臨床定義上的抑鬱症需要至少有持續低落的抑鬱情緒超過兩週以上,並且這些負面的情緒有嚴重影響到飲食、睡眠、工作、生活和社交才屬於臨床定義上「憂鬱症」的範疇。
作為醫生,診斷抑鬱症其實並不容易,需要大量的看診時間、生活調查和臨床記錄才能夠作準。此外,精神醫學上有很多其他病症,例如焦慮症(anxiety)、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和恐慌症(panic disorder)的症狀都可能跟抑鬱症十分類似,所以精神科醫生要事先排除其他可能的潛在精神疾病,才能夠正確診斷出抑鬱症。
雖然有關抑鬱症的循證醫學(evidenced-based medicine)研究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但其實我們對抑鬱症的認知仍然不多。我們甚至還未知道憂鬱症實際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病理機制我們也不完全了解。
以往,醫學上一般普遍認為,抑鬱症是因為大腦中的荷爾蒙和神經物質出現失衡所導致。不過,近代的醫學研究指出,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單一疾病,而是一種譜系疾病。換言之,臨床上的抑鬱症其實有很多種,而且許多因素會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例如營養、遺傳因素、性格、生活條件、教育水平、壓力等等。由於抑鬱症其實並不是單一因素所構成的,不同患者所患的抑鬱症和程度都不一樣,所以不能用單一的療法進行治療。
那麼,如果我們患有抑鬱症,應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溝通是最重要的。患有「微笑抑鬱症」的患者會把負面的情緒隱藏,直至內心完全崩潰的時候,才會真正爆發出來。這個時候,患者的精神處於一個不穩定的危險狀態,有一部分患者甚至可能會因為承受不到這些情緒的影響而選擇自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時會聽到一些新聞,某名人因為抑鬱症而自殺,可是他身邊的人完全沒有察覺出來的原因。
作為旁人,我們也應該經常觀察和問候周圍的家人和朋友,多關心和觀察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心情。多保持溝通和聯絡,有助緩解對方的負面情緒。有時甚至只是單純的陪伴,也可以令抑鬱症的病情緩和。
雖然「微笑抑鬱症」的患者不會輕易表露出負面的情緒,但因為沒有人留意到他們的真實情緒,他們的內心其實非常孤單和寂寞。只要稍微仔細留意和觀察,從不同角度去關心對方,就有機會打破這塊「微笑面具」,了解到對方的真實心情。
另外,據研究統計,憂鬱症患者以女性居多。女性的性格特質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憂鬱症發病的誘發因素之一。此外,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比如月經、懷孕、更年期等,讓她們更容易在生活上倍感壓力,增加了荷爾蒙的影響,容易情緒低落和不穩定。「微笑抑鬱症」基本上也是如此,稍有不同的是,微笑抑鬱症常見於那些學歷較高、身份地位高,事業有成的職業女性,其中以服務業最為常見。
所以,假如你本身屬於這類高危群組,你應該小心觀察自己的內心情緒和行為。你會不會不知不覺中患有「微笑抑鬱症」,卻一直欺騙著周圍的人呢?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種隱藏負面情緒的習慣,或者經常出現「抑鬱症」的症狀,就應該尋找專業人士幫忙。
提到「專業人士」,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令人恐懼的精神科醫生。很多人對於「精神科醫生」都有一種莫名的抗拒。每當我要轉介患者去精神科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你以為我瘋了嗎?」或者「你以為我腦子有病嗎?」
其實這種恐懼很大程度來自社會大眾對精神病的誤解和歧視。不少人聽到「精神病患者」都會聯想起一大堆電影裡的「殺人狂魔」和「瘋子」的形象。不過,這些都是影視作品的誇大和虛構情節。現實中,這類具有攻擊性的病人實屬罕見。
另一方面,精神醫學的領域其實很廣,並不是每一個需要見精神科醫生的人都是「瘋」或者「傻」的。此外,當中也有很多從精神疾病中康復的患者,可以重回社會,過著一般人的生活。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對「精神科醫生」或者「精神病患者」抱有偏見。
另一種常見的誤解就是「精神科醫生只會開各種各樣的精神藥物」,那些藥物都有可怕的副作用,而且一旦開始服用就永遠擺脫不了,過不了正常生活。
說到這裡,我就不得不說,雖然臨床上我們有抗抑鬱藥物來幫助抑鬱症患者控制病情,但抗抑鬱藥物治療並不適用於所有抑鬱症。
研究顯示,目前已知有效的抗抑鬱藥物只對某部分的患者有顯著療效。實際上,有很多的抑鬱症患者根本不需要藥物治療,而且藥物治療根本改善不了抑鬱症。
其實,精神醫學在近年來越來越注重「其他療法」。所謂「其他療法」就是使用傳統藥物治療以外的方法來治療抑鬱症。當中包括溝通治療(CFT)、認知行為療法(CBT)、人際關係治療(IPT)和正念的認知療法(MBCT)等等。
另外,也有很多其他專業人士,例如心理醫生、心理治療師、精神科護士、溝通治療師、營養師和社工,可以透過營養療法、心理輔導和非藥物的治療方法來幫助患者舒緩和醫治抑鬱症。
其實只要肯面對,「微笑抑鬱症」並不是真的那麼可怕。要真正擺脫「微笑抑鬱症」,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靠患者的改變和他人的支持。他們倘若選擇拋開「微笑面具」,勇敢地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尋找專業人士的協助,我相信病情一定會有好轉的一天。
ns 15.158.6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