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點﹐社會的問題﹐總的來說是﹐有才幹能力的人不能發揮﹐踏實工作和生產的人被搾壓﹐誠實的人沒有生存空間。
還有一點﹐是社會被政治忽悠﹐把有才幹的人變得沒有才幹﹐腳踏實地的人變得不腳踏實地﹐誠實的人變得虛偽。
有兩個問題﹐關於我工作事業上的決擇﹐我經常被人問。
為什麼在英國讀完書後﹐不留在英國找工作。
這個比較容易解釋和理解。因為很多香港人都曾經在海外留學﹐有人繼續留下﹐有人回港。九十年代港人也大舉移民﹐也有一些回歸後回來。香港的中上產一直都在考慮移民 ﹐並進為移民作好準備。所以我朋友對我留在英國或回來香港﹐雖然大多數感到我錯過一個良機﹐都不會不理解我的決擇。
但有一個決擇﹐我從英國回港後﹐當朋友問我﹐家人問我﹐見工時老闆問我﹐甚至未婚妻問我﹐我也沒法給出一個令他們能夠明白理解的答案。
為什麼我拿到博士學歷後﹐不在大學做教授?
我只能講一句,在大學教書沒有想像中容易和浪漫。
在香港﹐即使是滿街都是大學畢業生﹐甚至拿到本科學歷也覺得意猶未盡﹐在大學繼續進修拿一個碩士學歷﹐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學術界呢?
幾年前﹐有很多中小學教師站出來﹐工作壓力大和辛苦﹐並且有老師自殺。當學生放假﹐老師也可以放假﹐還有一個悠長的暑假﹐可以去長途旅遊。而且,香港老師人工高﹐收入穩定﹐又受人尊重﹐老師有什麼抱怨呢?當時有很多傳媒﹐很很多網文﹐都十分同情老師們﹐站在他們一邊支持﹐指責這是社會風氣的錯﹐出現了怪獸家長﹐這是政府的錯﹐令老師負擔很多行政工作﹐又沒有好好支援﹐又不推行小班教育。
上周英國的高等教育界發動罷工罷課﹐這還不是第一次﹐那大學教授的假期比中小學更多﹐社會地位更高﹐這些體面的教授和博士們﹐是他們不懂得感恩﹐還厚著臉皮以學生學習權利作為籌碼來苛求﹐或他們和社會底層同樣被社會不公壓迫?
很多人不明白﹐拿了一個博士學位﹐不是保証拿到一個大學教席。這是一個簡單的供求問題﹐每年博士畢業生很多﹐但大學教席空缺卻很少。一個教授在大學可以教出十多二十個博士﹐我的指導老師更教導出超過一百個博士生﹐但只有他退休﹐才出現一個教席空缺。所以只有一個地方增加資源發展大學教育和和研究﹐大量建立大學才增加教席﹐才能滿足大量博士畢業生就業需求。
的確﹐大學教育是有擴張的﹐社會上大學畢業生不斷增多﹐而博士畢業生數量得以倍數增長﹐但教席的遠遠沒有達到同等的增長速度。所以大量博士畢業生要投入就業市場。
我在劍橋給快畢業的博士生一個seminar﹐導師給出很多統計數字﹐其中一個數字﹐是劍橋博士畢業生只有約百分之20最終可以拿到教席。即是是這一間頂尖學府﹐也有八成博士畢業生沒有拿到教席。
應付大量博士畢業生其中一個辦法是在博士畢業和大學教席中間加插一層夾心階層﹐叫博士後研究員﹐讓博士生畢業後可以繼續留在學術界做研究出論文﹐直至找到大學教席。這令大學大量生產學術論文﹐但又不需要增加教席。你一直做博後﹐不能保証你若干年後能拿到教席﹐但你一直留在學術界﹐又越來越和社會激烈的競爭脫節﹐所以這是每一個博士生還沒有畢業時﹐要做一個抉擇﹐要畢業馬上進入市場﹐還是留在學術界。如果選擇留下﹐給自己多少年拿到教席﹐不然離開。
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使你成功在大學拿了一個教席﹐你要在五至六年內打拼做出成績﹐不然要離開另覓高就。即使最後你拿到一個穩定的終身教席﹐可能已經差不多40歲了﹐之前要面對十多年事業和工作地點的不穩定。
學術界是一個金字塔﹐好比一個職業運動員﹐在尖端上的發光發亮的教授人數不多﹐但很多人在背後不知不覺被淘汰了。這一班有志做學術又被淘汰的博士生﹐就面對十分尷尬的困境。
相隔一段時間﹐我會看到一些文章痛斥高等教育界。這複雜的問題
英國首先把教育貴族化﹐賺了不少錢﹐但制造了階級的固化﹐剝奪了基層下一代以努力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既得利益下一代優勢得以鞏固。在卡梅倫的保守黨時代﹐英國又把教育商業化、市場化﹐變成一種付費的服務﹐教育變得扭曲。
香港也教育看為商品﹐包裝得美輪美奐﹐售賣給有錢的家長。學校的目標是討好學生和家長這些顧客。
基礎教育偏離了教育的理想。
學術界亦偏離了研究的理想。
我還未寫到重點﹐因為這個題目太難寫了﹐還是下回分解吧…
ns 15.158.61.20da2